漢武帝和武則天豎立過無字碑,在羅通山,還有一位皇帝立過無字碑
不少讀者都曾聽說過,大周皇帝武則天曾在乾陵之中,豎立過一尊無字碑。大漢天子漢武帝,也在泰山之上立有無字碑。可是您也許不知道,還有一位皇帝也立過一塊無字碑,並且他所豎立的石碑還尤為特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石碑是一種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豎石,其上常被刻有各種文字及圖案,因石頭本身耐腐堅硬,因此石碑也頗具“垂久之遠”的意味。不過有趣的是,在歷史長河中,有人曾別出心裁地製成“無字碑”,為後人留下了種種難解的謎團。
所謂“秦皇漢武”,在後世人的評價中,漢武帝幾乎與秦始皇齊名,秦始皇本人統一六國,奠定了華夏一統的基礎,可謂是功冠古今,而漢武帝能與其相提並論,也著實具有令人稱讚的卓越貢獻。作為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武帝是少有的傑出政治家,他在位之時,不僅大幅度加強了君主專制集權,而且還確定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文化政策,影響華夏文明發展近2000餘年。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公元前110年時,漢武帝帶領文武百官前往泰山封禪。原文稱:“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意思是說,漢武帝在登臨泰山之後,發現泰山頂上居然草木不生,於是命人豎立一塊石碑在此,以表達對泰山神的敬畏之情。清代學者顧炎武,曾對這座石碑進行過查考,並在著作《山東考古志補錄》中認定,該石碑確係漢武帝所立,並且還是一塊無字石碑。正因如此,該石碑也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塊無字碑”。
無獨有偶,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在去世之後,也曾於乾陵立下一尊無字石碑。《雍州金石記》曾記載:“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對武則天所立無字石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直到今天,無字碑仍然矗立在乾陵之中,現存無字碑高度7.53米、寬度2.1米、厚度為1.49米,堪稱是乾陵墓園中標誌性的建築物。
後人對於武則天的評價褒貶不一,有學者認為,武則天之所以立下無字碑,只是因為她不知該如何評價自己的一生,轉而留給子孫後代們執筆,反映了這位女皇極其矛盾的心理。
不過有趣的,除了以上兩塊著名的無字碑外,還有一塊默默無聞的無字碑,一直立於荒郊曠野,很少進入人們的視線,這塊石碑正是羅通山無字碑。羅通山城位於吉林省柳河縣境內,此處是吉林地區著名的文化古蹟遺址,同時也是遊客們爭相觀光的旅遊勝地。羅通山山體特殊,如刀砍斧劈的峭壁懸崖到處都是,置身其中時,猶如進入天門一般。
羅通山無字石碑,正好位於通往羅通山主峰處烽火臺的途中,它是一塊近2米寬、11米高的天然獨石,兀自插於巖崖之上,顯得尤為引人注目。更加值得讓人稱奇的是,在這塊無字碑的縫隙之內,居然生長著一棵石榆樹,它孤傲挺拔,似乎並不畏懼一切困難。“寸土未沾,滴水難近”,可是這棵石榆樹依然堅強地活著,不免令觀者感嘆自然之力的神奇。
據考古專家稱,此石碑雖然破舊不堪,但是其來歷非凡,樹碑之人竟然是金國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阿骨打是金國的開國帝王,在此之前,女真人一直受到遼國人的欺壓,不僅年年向對方稱臣納貢,而且還要將女子與勞動力送往遼國,如此才能保全女真各部落的平安。無盡的壓迫之下,必然會激起反抗,在遼天祚帝登位後,遼國各處爆發大型叛亂,而完顏阿骨打也趁此機會,宣佈帶領完顏部落反抗遼國的統治。
不過在完顏阿骨打創業初期,卻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形勢,面對遼國百萬大軍,他只有2500名戰士,隨其一起出生入死。此時的完顏阿骨打,正猶如碑縫中等待萌芽的石榆樹種一般,幾乎身處絕境。可奇蹟終究會出現,完顏阿骨打靠著自己的勇氣與決心,帶領著手下將士們以少勝多,數次大敗遼軍,繼而令女人其他部落徹底臣服,最終推翻了龐大無比的遼國,成就了金國的無比強盛。這一次奇蹟,是歷史中可大書特書的一筆,而無字碑中的挺拔石榆樹,彷彿也詮釋了逆境成長的一切艱辛與喜悅。
斑駁的石碑,是用來記錄豐功偉績的載體,可是三位人中帝王,卻並沒有在石碑上雕有半字,不禁令人聯想起“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詩句。也許在這些雄主看來,自己的功績震古爍今,一方小小的石碑難以承下所有,所以,倒不如半字不留,任由天下世人肆意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