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機會能回到古代的話,相信願意回去的人也會是男性,因為古代女性的地位實在是太低了,低到了塵埃裡。在男權社會里,女性只能依附於男人,從一而終。而男性則不同,他們可以三妻四妾。等等,三妻四妾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大家幾乎都聽說過,但如果問你具體指什麼,估計很少有人能夠回答上來。三妻四妾最早見於明清的文學作品中,比如李漁在《風箏誤·逼婚》中說:“你做狀元的人,三妻四妾,任憑再娶。”由此看來狀元可以三妻四妾。
古代社會雖然不是我們如今的一夫一妻制,但也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什麼意思?就是說從古至今妻子只能有一位,其他的都是妾。那這三妻又從何而來呢?
1)最有趣的說法來自春秋時期。
齊國的君主在立誰為後這件事情上犯了難,因為在他心目中有三個人選。想來這個齊王也有選擇恐懼症,一直猶猶豫豫拿不定主意。後來索性說直接將三人都立為皇后,但是“事未成則卒”,所以當時史官未解其意,故稱“三妻”,後來便有了“三妻”這種說法。
2)最悲情的說法來自漢朝。
漢武帝劉徹一共立過三位皇后,第一位是陳皇后陳阿嬌,在漢武帝即位這件事上是有大功的,但人如其名是位恃寵而驕的皇后。生性善妒,終因不守禮法,行巫蠱之術被廢黜。第二位皇后是衛子夫,當了38年的皇后,還是被人擺了一道,後以死明志,自殺身亡。第三位皇后李夫人,嚴格意義上來說是追封的皇后,深受漢武帝的寵愛。所以後來人說漢武帝有過三任正式的妻子,所以這就是“三妻”的由來。
3)最普遍的說法指正妻、偏妻和下妻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聽到這樣的話:“我一定會八抬大轎娶你過門”,這種明媒正娶的媳婦,古代就稱為正妻。如果是王爺娶妻那就是嫡福晉,也叫結髮妻子。古代男子娶妻講究門當戶對,在娶親之前要透過婚書寫明雙方的家庭門第、嫡庶、年齡等資訊,整的跟查戶口似的。而且正妻的地位和丈夫是平等的,嫡妻不能降為妾,除非是犯了七出才能被休。
偏妻和下妻也被稱為平妻,雖然也叫妻,但只是徒有虛名。《大明律·戶律·婚姻門》規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後娶之妻)離異(歸宗)。”言外之意只能有一位妻子,如果另娶也會被判離異。所以當時的社會沒有平妻,只能養在外面,一輩子不回祖宅,不入宗族,只是外宅。要想認祖歸宗,回家就得執妾禮,想入族譜也是隻能是妾,子女只能記妾生子。
所以偏妻和下妻一般都是正妻的陪嫁丫環,一來可以給正妻作伴,而來方便侍奉男主人和正妻,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傳宗接代。
戰國時諸侯都沒有納妾的資格,但是也相應的出現了一種媵妾婚。就是娶一個正妻可以附帶一群陪嫁,這些陪嫁都是妻子的同族姐妹。《羋月傳》中羋月就是作為姐姐的陪嫁來到的秦國。
到了漢朝政策放寬了,官員們可以納妾了,達官顯貴可以納八房妾,普通官員只能有妻妾三個,但是不能像娶妻那樣八抬大轎,正門進入,而是要從後門進,可見地位高低一目瞭然。
有一種說法認為四妾指的是四種妾室的稱謂,分別是良妾、貴妾、賤妾、平妾。但這只是代表妾室的不同身份,並不是只能娶四房妾。
明清時期,將這一制度發揮到了極致,但也僅限於官員和有錢的商賈,平頭百姓想娶也沒那個實力。被稱為才子的紀曉嵐也曾娶過一妻六妾。
所以這四妾只是個概數,並不是具體指四房妾室,就像清朝皇帝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也並非具體指的多少人,而是代表嬪妃成群,美女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