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佈置作業是為了讓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並學會運用,可實際情況卻往往事與願違。
小陳是一家教育機構的小學數學老師,同學們都很喜歡她的授課形式,課堂活潑有趣,既鍛鍊了孩子的數學思維邏輯,還增強了數學的實用性。
可她還是被家長投訴了,孩子們的數學成績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不少,原因是小陳在課堂上很少講授考試會考到的題型。
而小陳也很委屈,除了按照機構教材去授課,她有留出一部分課堂時間去講解學校所發的練習冊。
學生們也都做得很好,可就是在考試時考不好。
小陳後來仔細分析了原因,她發現孩子們學校所發的練習冊,與考試內容是嚴重脫節的,出題的方向也總是在變化。
數學題何止千萬道變化,低年級小學生,本來觸類旁通的能力就稍差一些,遇到沒見過的題目,再好的數學思維也是無能為力。
教育部一直在提倡給孩子學業“減負”,可實現起來難度卻太大,不但老師難做,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家長們也都一個個處在“崩潰”的邊緣。
陪伴孩子寫作業本來是個增進親子關係的好機會,卻被各種原因搞得關係越來越“緊張”!
學校:作業只有“量”缺少“質”
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市場上,各種學習資料層出不窮,除了學校統一採購的練習冊之外,家長和老師也會另外發練習,更別說教育機構有另一套的資料。
由於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盡相同,“量多”的作業造成的結果是:學習效果沒有針對性,會的內容反覆做,不會做的聽一遍講解也有些迷糊,更不要說舉一反三。
若是反應稍微慢一點的孩子,可能還沒有理解,老師就已經開始講下一題。
數學思維的題目本來都很有意思,但若是學生不理解,只記住了答案,真沒什麼必要再去做。
學校:作業與考試內容的脫節
參與試卷編寫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是來自一線教師隊伍,才能編寫出針對性強的考卷。
若是作業練習與考試嚴重脫節,老師們在不斷增加練習量,讓孩子見到足夠多的題型的同時,應該密切關注歷次考試方向,平時的作業能夠與考試看齊就最好了。
老師:批改作業的單一化
一個班級往往幾十個學生,老師批改作業則根據參考答案呈現單一化,數學過程要統一(尤其是一二年級)、作文要規範,一切都以一個大大的紅色“√”或“×”蓋棺定論,並不以孩子的思考結果為準。
也許那一個小小的“×”會毀掉一個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
數學題目應該更為嚴謹一點,不要出模稜兩可的題目,若是訓練思維,則不能以一道題講解,而要進行多方面的題目訓練。
語文題目靠理解,本來就不應該有標準答案。
學生有一點點別的思考方向都應該是值得被鼓勵的。
家長:輔導作業的情緒化
若是學校作業情況一時無法更改,家長需要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要不斷學習,尋求高效的方法去促進、引導孩子獨立完成作業,而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焦頭爛額。
作業是孩子的,不是家長的,家長輔導的價值在於陪伴和引導,不是要破壞親子關係。
當然,作業質量不高,學生自然也是要負很大的責任。貪玩、學習態度和能力都是原因,能幫助他們的也只有家長和學校、老師。
最後,建議學校定期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評估學生家庭作業的形式、質量、完成效率等,再根據評估結果進行針對性地調整學生作業。
而家長呢,則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學會獨立、認真地高質量完成作業,成績自然會提高。
【文章寄語】:
現在孩子的作業越來越多,就連一、二年級的小學生都開始揹著沉重的書包,緊趕慢趕的熬夜寫作業了。
孩子太小,作業無法單獨完成,可家長一輔導就會發火生氣。不輔導吧,他自己很多題不會,輔導吧,他開始慢慢依賴家長。
關於寫作業這件事,真的很難說明白,不過最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最好別讓作業只有“量”缺少“質”。
【題外話】:
你家孩子寫作業需要輔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