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56到1763年,人類歷史上發生了被稱作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的戰爭。
為什麼稱得上“世界大戰”呢?
咳咳,首先,戰爭不僅發生在陸地上,還有海戰,而且作用重大。
(18世紀的英國海軍)
其次呢?不只是歐洲發生了戰爭,亞洲、美洲的硝煙也不少。
至於參加的國家之多,那就更是難以用十個手指頭數清了。
好吧,那就讓我們看看這是一場什麼戰爭,來龍去脈又是什麼吧!
一、英法爭霸,誰也不服誰;小弟站隊,各有小算盤。
18世紀中葉,英法兩國在政治、商業和殖民地領域都發生了很大的摩擦,誰也不服誰,都想把對方摁在地上好好“摩擦”一番。
可巧的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大中歐強國也在為中歐霸權爭得你死我活。
物競天擇,勝者為王。
既然靠嘴皮子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動武吧。
英法“鬥法”的主戰場在北美、印度,還有商業領域,普奧角逐的重心無疑是領土和對德意志的主導權。
兩對矛盾的鬥爭產生了“化學反應”。
英國和普魯士結成了同盟,法國的路易十五和奧地利女皇特麗莎以結為親家的方式走到了一起。
(年輕時的特麗莎女皇也是舉世聞名的美女)
(說起這次法奧聯姻,著名的奧地利女皇特麗莎把寶貝女兒嫁給了法國未來的國王路易十六。
想起來了吧?
就是後來在風雲激盪的法國大GM當中被砍掉腦袋的那個路易十六。
(未來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的媳婦,也就是特麗莎的女兒,隨後也被砍了腦袋。
據稱特麗莎的女兒控制慾很強,生活奢靡無度,而路易十六則是一個脾氣溫和的“寵妻狂魔”。
這就有趣了——問世間情為何物,不過是“一物降一物”啊!——直接把路易十六給搞死了!很快,王后也上了斷頭臺。
特麗莎女皇若在天有靈,看到親閨女的悲慘下場,不知會作何感想?
(路易十六的王后就是特麗莎女皇的女兒))
沒過多久,一堆國家也跟過來湊熱鬧,俄國、西班牙、瑞典、薩克森等一海漂國家加入到了法奧兩國的陣營當中。
或許,看看地圖就明白這些國家為什麼要加入到法奧一方。
(英法七年戰爭之歐洲地圖)
法奧都是歐洲大陸的強國,在歐洲大陸只有普魯士一個對手,而英國一般是輕易不介入歐洲大陸的爭鬥的(這一次卻另當別論),所以,加入法奧一方是個比較保險的選擇。至於其他方面的小心思,那是另一回事。
二、英國開局不利,皮特力挽狂瀾。
1756年5月,雙方終於動手開撕,打成一團。
這場戰爭持續了足足七年,被稱為“七年戰爭”。
如前所述,這場戰爭可以分為歐洲大陸戰場和海外殖民地戰場兩大戰線。
戰爭初期,法奧聯盟佔優勢,畢竟幫手眾多嘛!
在歐洲大陸,普魯士面對法國、奧地利、俄國的三面圍攻,形勢危急。
(七年戰爭之德意志戰場)
在北美,英國在安大略湖的幾個要塞(其中一個是有喬治·華盛頓上校守衛。對,你沒猜錯,就是未來的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華盛頓))落到法國人手裡,地中海的要塞梅諾卡島失守,海軍上將賓被槍斃。
形勢對英、普兩國很不利。
但是,不到大結局,誰也不知道劇情會怎麼反轉。
戰爭的有趣之處就在於其瞬息萬變。
咱們歷史書上的“一戰”和“二戰”不都是德國先佔上風,然後在持久戰中被消耗了國力,最後輸的一乾二淨,連底褲都沒了嗎?只不過那是後話。
當時英國冒出來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皮特(和拿破崙戰爭時期的那位皮特首相是父子關係),他堅決反對國王和一批大臣把主要兵力投入歐洲大陸的想法。
(老皮特)
在和國王一派對抗了很久之後,1756年11月,他被任命為國務大臣,時長5個月,他充分利用這不到半年的時間,招募新兵,建設海軍。
1757年,英國成立了聯合政府,皮特雖然不是首相,卻是實際上的掌權人。他挑選所有的重要人物--海軍將領、陸軍將領、駐外大使--並支配戰爭戰略。他說''我確信,我可以拯救這個國家,別人誰也拯救不了。''
在整個戰爭機器中出現的新的活力和信心證明,他這樣誇口是有道理的。他冷酷無情地驅使他的部下。一位官員抱怨說:“你是在要求我們做我們根本做不到的事”。皮特揮舞著他那因痛風病而需要的柺杖回敬說:“先生,我就是要做做不到的事。”
腓特烈大帝在英國出錢支援下在歐洲打了勝仗,暫時免於亡國。
與此同時,皮特的海上戰略為建立一個商業大帝國奠定了基礎。他象徵性地出兵支援中歐的漢諾威,以沿海襲擊來驅逐陸軍--雖然英國弱小的陸軍對歐洲大陸戰爭的結局影響不大,但強大的英國海軍卻能夠封鎖法國的港口,切斷敵地中海艦隊和大西洋艦隊之間的聯絡。整個海軍後備力量都能用來遠征世界各地。憑藉制海權,英國艦隊完全可以切斷法國對其殖民地的增援。
正當法國分散它的兵力和財力在歐洲進行勞而無功的戰鬥時,相對較弱的英國軍隊卻在世界各地佔領法國的領地。
(七年戰爭之印度戰區)
在亞洲,克萊武在印度取得了普拉西戰役的勝利,與以沃森和珀科克為首的海軍合作,控制整個印度。
在北美,扼守聖勞倫斯河門戶的法國大據點路易斯堡在傑弗裡·阿默斯特和愛德華·博斯科恩的陸海聯合進攻下被攻克。在俄亥俄河上,杜肯堡(今匹茲堡)陷落。
(七年戰爭之北美戰區)
此後,在1759年,英軍又攻克了非洲西海岸的戈雷。
1760年,瓜德羅普羅島陷落。英國的陸海軍聯合部隊奪取了西印度群島的法國領地。法國陸軍在明登戰役被斐迪南·馮·不倫瑞克元帥率領的聯軍戰敗;都隆艦隊在葡萄牙領海被摧毀。同年九月,魁北克在詹姆斯·沃爾夫的進攻下陷落。這確實是劃時代的事件,是奇蹟不斷的一年的頂峰。
一位英國人說了一句名言:''我們的鐘都為歡呼勝利而敲得破舊不堪了。''
(幸虧英國的大本鐘是1859年才啟用的,要不早就被敲爛了,哈哈!)
在激烈戰鬥中,世界地圖被重畫了一遍,為英國在美洲和亞洲的前途開闢了極好的機會。
攻佔蒙特利爾、貝爾島和馬提尼克島的赫赫戰績使英國的輝煌勝利達到了完美的程度。
七年戰爭的最大教益在於:在世界性戰爭中,處於優勢的海軍具有普遍的、不可抗拒的威力。英國海軍既保住了自己的英倫三島,而且又使大英帝國贏得了半個世界。
三、普魯士亡國在即,俄國送來大禮!
在海外殖民地的戰爭向著不利於法奧聯盟方向發展的同時,歐洲大陸也飛出了一隻大個的么蛾子。
1762年,俄國與普魯士單獨議和,法國被背後捅了一刀,不幸戰敗。
而俄普議和的關鍵因素就在於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夫君——彼得三世在1762年剛剛登基就不顧朝野反對而和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單獨談和(雖然半年後他就被媳婦奪了權、丟了命,但是,戰局已經不可逆轉)。
(在位僅僅半年的俄國沙皇彼得三世是個奇葩!)
當時,普魯士多面受敵,雖然苦苦支撐,但亡國只在旦夕!腓特烈大帝隨身都帶著毒藥,準備以身殉國。
然而,彼得三世從小就深受普魯士文化影響,並且對腓特烈大帝崇拜的五體投地。
一朝權在手,便把心來掏!
彼得三世和普魯士簽訂的合約內容有:俄羅斯歸還整個東普魯士以及七年戰爭期間佔領的所有土地,俄羅斯退出戰爭並轉而與普魯士結盟。條約一出,俄羅斯舉國震驚!
(普魯士傑出的腓特烈大帝)
這足以證明:
1、文化的影響力實在是行之久遠啊!若不是普魯士文化在幼小的彼得三世心裡深深紮根,哪來的普魯士在滅頂之災之時鹹魚翻身?
2、有幾個鐵桿死忠是多麼重要啊!尤其是當粉絲超越了國界,還一不小心坐在了敵對國家的御座上。
無獨有偶,不到200年後,希特勒踏平了法國,但是,作為拿破崙的鐵桿粉絲,希特勒不僅沒有完全滅掉法國,反而對法國優待有加。
(希特勒狂熱的崇拜拿破崙)
拿破崙的這個粉絲不僅踏出了國界,還穿越了時空!
……
1763年,法、西兩國與英國簽訂了《巴黎和約》,法國丟掉了北美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則無可奈何的把佛羅里達割讓給英國。
法、奧兩國也被迫和普魯士締結了《胡貝爾茨堡和約》,確認了普魯士對富饒的西里西亞的佔領,這相當於間接承認了普魯士正式“晉級”歐洲強國。
四、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
七年戰爭結束了,但其影響卻異常深遠。
這場戰爭遍佈歐洲、美洲和亞洲。
這場戰爭的核心是英法爭霸。
戰爭的結局是英國獲勝,逐漸成為美洲和印度的主宰。
透過對殖民地的壓榨,英國建立了世界殖民地霸權,增強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使得本國的工業革命明顯“提速”。
(英國的工業革命)
可以說,“一戰定乾坤”,英國成為全世界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霸主。
與之相反,法國損失慘重,喪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拱手讓出了歐洲霸主的寶座,一步步走向衰落。
作為報復,法國全力支援1776年爆發的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獨立戰爭,狠狠捅了英國一刀,但是自己又花了好大一筆錢,引發了財政危機,直接引發了後來的法國大GM,可謂是“七年戰爭”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獨立戰爭得到了法國的大力支援)
奧地利失去了西里西亞,實力大大削弱,已經不再是德意志地區的領頭羊。
普魯士在亡國的危機下突然翻身,雖然付出巨大代價,但畢竟拿下了西里西亞,一躍成為歐洲列強之一。
俄國也佔了不少便宜,增強了實力,逐漸成為歐洲事務的重要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