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替之季,南方之熱,遠非常人所能承受。避暑去熱成為這些高溫地區人們共同面臨的難題。
當然,身處有空調的時代我們很幸福,因為即使室外再熱回到有空調的屋子之中便會感受到科技給人類帶來的清涼。可是隻有一把蒲扇的古人是悽慘的,他們要麼靜靜地躺在屋舍之中扇扇納涼,要麼前往有避暑功效的地區尋找那一絲涼爽。於是一個個能夠納涼的避暑勝地就被古人發掘和開發了出來,這些避暑勝地既有皇家的專門避暑圍獵的承德避暑山莊,還有一些比較大眾化的避暑去處河北省秦皇島的北戴河,河南省信陽的雞公山,浙江省湖州的莫干山,江西省九江的廬山。
既然,我國有這麼多著名的避暑去處,那麼,在這些名山大川之上發生的故事中最為古老,最為曲折的是哪一座呢?我想很多人會認為是承德避暑山莊或者是北戴河(承德避暑山莊是滿清皇室的避暑行宮別院,北戴河上更是有很多近代著名領導人避暑、游泳的往事)。但是事實上,答案並非如此。真正的答案是——莫干山。
關於莫干山,我想很多人聽到它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座山的存在感很低。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對自然界的萬物有著很深刻的感觸,基於這種感觸,在我國的文學經典中就有很多關於山水、鳥獸、魚蟲的文學加工,例如,孔子就曾經對山水有過這樣的一段感嘆,原文如下, 孔子云:“知(zhì)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知(zhì)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è),仁者壽。”因為文化的加持使得很多山有了別樣的韻味,所以中國有了“三山五嶽”但是在這“三山無語”甚至於說在更大的範圍之中,莫干山也並不知名,更無出眾可言。
莫干山真的不出名嗎?其實不然,因為當你聽完下面這個故事之後,你就會覺得莫干山不出名是有原因的,因為它的名聲是被髮生在它上面的故事所遮蔽掉了。講解名山大川通常要先來講述名山大川的名字的由來,今天我們也不免於俗套,就先從莫干山的名字說起。古人為何要將這座山稱之為“莫幹”呢?這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兩位鑄劍大師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提起這兩位鑄劍大師來我想很多人都對他們的名字耳熟能詳,他們兩就是——干將、莫邪。
話說在春秋末期,群雄爭霸。在春秋各大霸主中,後起於江浙之地的吳國因為擁有大量的銅礦資源和豐富的漁業收入,在經濟方面很快就成為了於其他霸主相當的諸侯國,這就滋生了吳王爭奪霸主的雄心壯志。但是吳王考慮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便開始大規模的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為吳國軍隊鍛造更具殺傷力的神兵利刃,吳王的這一舉措使得吳國在兵刃方面收效顯著,使得吳國的兵刃成為了當時諸侯國中最為鋒利耐用的武器,關於這一歷史史實我們可以從後世的詩詞中加以印證,如:唐朝詩人李白的“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杜甫的“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
當然,整個吳國的國家兵刃鑄造水平的提升之後,吳王自己使用的刀劍的要求就更加嚴格,於是吳王多處找尋天下最有名的鑄劍師,最後經過多方打探之後,吳王得知在吳越邊疆有干將、莫邪夫婦是鑄劍神手。雖然干將、莫邪夫婦居住在吳越邊界但他們是吳國的子民,所以很快他們就得到了限令三月之內鑄成寶劍的“死任務”。干將、莫邪迫於無奈採山間之銅精,鑄造煅錘雌雄寶劍于山中。兩把寶劍以二人姓名命名,均能夠斬金削玉,吹毛斷髮,殺人不佔血痕。但是當干將將寶劍獻給吳王后,吳王為了讓這把劍成為天下唯一的一把寶劍,所以就將干將處死。
但是事情並沒有因為干將的死而結束,因為在干將獻寶之前,其妻莫邪便已經身懷六甲,在干將死後,莫邪便誕下一男童,又過十六年,其子莫幹成人。莫邪將家仇告於莫幹,並於竹林中樹洞中取出干將雄劍予其子。其子攜劍奔赴吳國國都欲刺殺吳王。路遇老人,經老人指點之後,莫幹聽從了老人的計策,遂用劍自割其頭,一手獻劍,一手獻頭。後來,老者以獻寶之名得到了吳王的召見。
在吳王召見老者之後,老者便告訴吳王如果將莫乾的頭顱扔在沸騰的油鍋中,莫乾的頭會在油鍋中歌唱,吳王不信,命令士兵支油鍋測試,經測試,果然應驗了老者的說法,出於好奇吳王便也從王座上下來湊近油鍋檢視。可剛等到吳王靠近油鍋時,老者拔劍把吳王的頭砍進了有過之中,掉進油鍋中的兩個頭顱竟然在有過之中相互搏鬥,但是莫乾的頭卻撕咬不過吳王的頭,老者在情急之下自砍其頭於油鍋之中,很快老者的頭就加入到了撕咬的混戰之中,與莫乾的頭共鬥王頭,最後得勝,最後因為三個頭顱在油鍋中煮炸的時間太長,所以很難辨識那顆顱骨屬於吳王,於是在斂葬吳王時將這三顆頭顱放在了一起。
後人為紀念莫邪、干將,於是將他們鑄劍的劍池所在之山命名為莫干山。現在我們去莫干山依舊能夠看到莫干山的鑄劍劍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