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泉成就古寺,唐遼金明清留下足跡,400歲老槐王是當地十佳美景

風景幽美的 寶力根寺 風景區位於阜蒙縣大板鎮 衙門村 ,哈爾其朗山南麓,南朝東衙門屯,東鄰佛爺嶺山,西與奈林皋勒山坡相連。因為 哈爾其朗山 中有清澈的泉水,蒙古貞先民稱查干寶力格,意為白色的泉水,泉旁有廟,便稱為寶力根寺,又叫“ 白泉寺 ”。又因中泉東側有個地洞,亦稱此處為“小洞”或“小喇嘛洞”。

寺門

過去的幾年中,我曾多次來到這裡,看它的春夏秋冬,記錄它的陰晴雨雪,探索這片土地中的奧秘。

寶力根寺早在建寺之前,就已埋藏了許多的傳奇故事。唐朝初年這裡是 唐軍 與 高句 麗軍隊的古戰場;宋遼時期阜新是 契丹的後花園 ,遼國貴族高官認為寶力根寺一帶風水極佳,把這裡作為安息靜地;明末清初蒙古土默特、兀良哈、 蒙古貞 等部落東遷來到這裡, 扎薩克旗府 就設在不遠處的貝力房村;嘉慶六年海棠山普安寺高僧 丹畢道爾吉 來此療養,之後修建寶力根寺。

寶力根寺早春

01 鐵馬金戈 薛仁貴與蓋蘇文的古戰場

在寶力根寺風景區內,沿寺廟的東側的水泥路向山谷內走約七百米,有一段古代城牆遺址,這個景點叫古戰場。

與國內其他地區發現的 古城牆遺址 不同的是,這段城牆建在海拔約500米的高山上,而且全部用巨石建成,其中最大的石塊約重10噸。我在2016年徒步穿越寶力根寺時特意來看這古城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聳立在懸崖峭壁之上的 古代瞭望哨 。

瞭望哨兩側由多塊天然巨石組成,中間是人工用石頭搭建起來的平臺,可供人在上面站崗放哨。從石頭表面經雨水沖洗和風化的斑駁程度看,年代相當久遠。

唐代瞭望哨

轉過瞭望哨,在山坡後的灌木與雜草中,我找到了古城牆。

裸露在外面的城牆高約8米,長約20米,依山而建。牆體使用石塊砌成,有明顯的人工痕跡,砌牆使用的最大石塊目測有10噸中。石塊表面保留著當時開採的痕跡,但已被風霜雨雪磨去了稜角,很有滄桑古樸的味道。

據當地人介紹,像這樣的石頭牆在西面的山樑上還有100多米。我仔細辨認這石牆,與我看過的國華鄉二道嶺山脊上的明長城有幾分相像,但寶力根寺的石牆用的石塊更大。

2019年夏季,拍攝於哈爾其朗山蓮花峰

2020年3月,拍攝於古戰場景點

2019年夏季,我來到哈爾其朗山蓮花峰,俯瞰山下的古戰場,想起了評書裡薛仁貴刀劈崖縫、攻破關隘的故事,薛仁貴最終戰勝了蓋蘇文。我望著山下的 滾滾雲海 ,似乎看到了當年的千軍萬馬,故事中的一切遠沒有那麼輕鬆。

這裡的石材都是花崗岩,堅固無比,別說是刀劈,就算是炮轟也很困難,如果薛仁貴的軍隊向上坡衝鋒,體力消耗極大;而蓋蘇文軍隊駐紮在高處,可投石放箭阻擊。即使薛仁貴這一役戰敗蓋蘇文,那也一定付出了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代價,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雲海,2019年夏季拍攝於哈爾其朗山蓮花峰

最終唐朝軍隊戰勝了高句麗軍隊,還流傳了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唐朝要求高句麗人三年撤出居住地,可是唐朝傳令官把三年說成了三天,高句麗人慌亂逃走,很多帶不走的財產只能就地掩埋了。此傳說真實性值得懷疑,但確實村裡老人說過“高麗房深”的事,說有人挖出過金元寶、銀元寶、銅器、瓷器,這為後世的尋寶人帶來了無數遐想。

關於古城牆遺蹟,根據阜蒙縣著名地方文化學者 暴風雨 的現場考證:這些由巨大石塊砌成的城牆應該是用囤土法建成的,即現在城垣基部周圍堆起盤旋的土平臺,再將石頭運上去,土臺隨牆體上升而上升。古城牆由巨石搭建而成,這與國內現存的青磚古城牆相比,較為少見。

我認為應該是為了作戰緊急部署的原因,構建防禦工事最快的方法應該是就地取材,而哈爾其朗山上石材資源豐富,因此建石牆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02 農牧融合 契丹貴族的安養之地

初唐的戰火硝煙逐漸散去,後來契丹人來到阜新,把阜新建成了大遼國的後花園,王孫貴胄們,紛紛聚居於此。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創造了新的生存方式—— 投下軍州 。

遼朝晚期, 女真人 的崛起並瘋狂的復仇,埋葬了契丹這個昔日的王朝。

在寶力根寺風景區內,沿寺廟的西牆外向後山走,沿途會看到兩座遼墓,靠下面的古墓規模較小,墓內沒有留下任何資訊,無從考證墓主人的身份。這個墓室可供遊人參觀,想體驗古墓探秘的朋友可以進去感受一下。

小洞墓地

沿著石板路再向上走,在白泉石碑的東北方有一座規模更大的古墓,指示牌上寫著:“大遼國延昌宮副宮使 耶律公 之墓”。關於耶律公在歷史上沒有響亮的事蹟,墓誌表明他是一位朝廷官員,最高做到延昌宮副宮使。耶律公的墓室也是開放的,可供遊人參觀。

耶律公之墓

墓室內儲存著墓誌蓋和棺槨的石板。其中墓誌蓋上的文字非常顯眼,指明瞭墓主人的身份,文字為繁體漢字,線條圓潤流暢,容易識別。墓誌蓋的四周斜面陰刻著人身獸首的12生肖像。遺憾的是墓中只有墓誌蓋,墓誌銘找不到了。

墓誌蓋

棺床周圍立著的石板上面刻有圖案。這個場景表現的是一場音樂演奏,他們吹奏的好像是笙和橫笛,他們演奏的是什麼已無人知曉。墓主人生前應該喜愛音樂, 契丹族 是一個懂藝術的民族,他們一定也創造了無數的藝術作品,如果能得其一二並復原演出,那將是怎樣一種效果?

演奏圖案

墓內其他石板也陰刻有圖案,分別是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由於石板均已被外力搗碎,部分圖案資訊缺失。為什麼由於墓誌蓋和石棺板都被毀壞了呢?細看石板斷面,我發現斷面受泥土浸潤的程度與石板表面接近,說明是毀於下葬不久。

查詢遼金史料找到了原因, 完顏阿骨打 殺青牛白馬,清兵反遼。這青牛白馬恰恰是契丹人崇拜的圖騰, 完顏阿骨打以此表達女真人長期受契丹人剝削和壓迫而產生的強烈仇恨。女真人打敗契丹人後,開始大規模破壞契丹人的陵墓。很多遼墓都出現了棺槨被毀、墓主人被挫骨揚灰、隨葬品被洗劫一空的情況。因此,有 遼墓“十室九空”之說 。

就在寶力根寺西南1.5公里處,還有一處契丹家族墓地,埋葬的是契丹戰神 耶律休哥 及其後人。1022年前,所向無敵的遼國大將軍耶律休哥的魂歸於此,大板鎮衙門村北方這段山脈就是遼史中的“顯州北平頂山”

耶律休哥墓

耶律休哥墓多次被盜,主室內除幾顆牙齒外,無任何遺骨,無任何隨葬品。只有一塊殘存墓誌蓋,陰刻“故於越宋國王墓誌銘”九個篆字,正是這個關鍵資訊鎖定了墓主人是耶律休哥。

在 遼景宗 至遼聖宗時期,耶律休哥追隨太后 蕭綽 ,獨當一面、所向無敵,戰績斐然,為大遼國立下赫赫戰功,其名威震天下,能令小兒止啼。但時隔千年,他的事蹟,即便在家鄉阜新,世人也已知之不多。

生前不世榮耀,死後無限寂寥,人們似乎把這位“契丹戰神”遺忘了。

在耶律休哥的家族墓地,現已發現耶律休哥的兒媳 晉國夫人之墓 ,還有耶律休哥孫子耶律奴之墓。其中晉國夫人之墓躲過了女真人的魔爪,出土了大量的精美陪葬品,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03 四百年歲月變遷 蒙古貞王爺與古槐樹的故事

在寶力根寺門前,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槐樹,這個景點名叫:“槐掩古剎”,於2012年5月被阜新市旅遊協會評為:“ 阜新十佳美景 ”。

樹旁的石碑正面寫著:“槐王”,背面記錄了“槐王”的故事:“後金天命年間,蒙古貞人 善巴 在清軍中任職。一次率部行軍打仗路經此地,見後山一大石崖上隱顯出佛形,便折樹枝為香,插地祈拜而去。此後他便屢戰屢勝,多次榮立戰功,幾次被加官晉級。1637年善巴被清帝皇太極任命為土默特左旗首任王爺。此槐樹乃當年善巴公插地之枝。”

槐王

阜新又稱蒙古貞,這棵“槐王”與善巴的故事恰好是蒙古貞部落在阜新地區的發展開端。

善巴,蒙古族兀良哈部人,他是成吉思汗四大傑之一 者勒蔑 的十三世子孫,出生於明末清初,具體年份不詳。

1629年率其屬眾歸順後金皇太極;

1635年皇太極下詔將蒙古貞部與土默特部的屬眾分編 佐領, 每名佐領統轄三百人,任命 善巴 、賡格爾、鄂木布楚瑚爾三人為“札薩克”,分別管理其 佐領 ;

1636年善巴被封為“達爾漢鎮國公”之爵位。

1637年清政府設土默特左、中、右翼三旗, 善巴 、賡格爾、鄂木布楚瑚爾分別任左、中、右翼旗札薩克之職。是年,賡格爾因罪被撤職,同時撤銷土默特中翼旗,其部眾全部歸屬善巴掌管。

自此,出現了東、西土默特。

東土默特即 土默特左翼旗 ,管轄蒙古貞地區,即今阜新地區;

西土默特即土默特右翼旗,管轄朝陽、北票。

土默特左翼旗管轄80個佐領,每個佐領之上設定一個扎蘭,全旗共18個扎蘭。現在阜新有些帶扎蘭的地名,就是那時留下來的。土默特左翼旗的權力機構是旗府,府內設有各種工作職能部門,負責行政事務。

寶力根寺雪景

阜新之所以稱為蒙古貞,就是起源於蒙古貞部落,其實400年前善巴管轄的阜新地區生活著:蒙古貞部、土默特部和兀良哈部三個部落,他們相互融合,部落的界限逐漸模糊,最後他們共同生活的這片土地就被稱為蒙古貞。

04 神奇的白泉 海棠山四世活佛的療傷避暑之聖地

寶力根寺建寺至今已有200餘年,相傳,嘉慶六年,雪域高原的高僧 丹畢道爾吉 千里迢迢來到海棠山普安寺。由於旅途艱辛,他患上了皮膚病。海棠山距離寶力根寺不遠,一天丹畢道爾吉到此遊覽,看到清澈潔淨的白泉水,便飲水沐浴,感到非常舒服。以後他每年都來此避暑洗浴,最終他的皮膚頑疾痊癒了。於是他組織僧眾在這裡修建了廟宇,把 普安寺阿克巴扎倉 的部分喇嘛調撥到此廟修行,寶力根寺屬普安寺管轄,鼎盛時期有170多名喇嘛。

春天的寶力根寺

遊覽寶力根寺,沿著寺廟的西牆外往山上走,進入一處幽靜的山谷,路旁有溪水流下,沿著路標就能找到上、中、下泉,這就是白泉。

由於近幾年阜新地區連續乾旱,中、下泉都已乾涸,只有 上泉 細水長流。上泉位於一座觀音石像腳下,遊客可以透過一長柄水舀子取水。泉水甘甜清冽,可以直接飲用。

上泉

在中泉西南方有一禪洞,傳說是高僧修行的密室。那一年最後一場春雪飄落之時,蒙古貞大地似乎又回到了200年前的模樣。我來到這裡,拍下這幅 “禪門聽雪” 。

禪門聽雪

寶力根寺也有 摩崖石刻 ,距今約有200多年時間,與海棠山的摩崖石刻技法相同,不過數量不多,尺寸也小。這與寶力根寺的寺廟規模有關,當時應該沒有條件進行大規模雕刻。

摩崖石刻

05 慢遊寶力根 綠蔭長廊

綠蔭長廊

寶力根寺的西牆外有一條綠蔭長廊,石柱和鐵架上爬滿了山葡萄,常來這裡的人都會記住綠蔭長廊中那 夏日的涼風和冬天的雪 。

大經殿

寶力根寺依山而建,寺廟的核心是大經殿,這是一座兩層樓殿,底層為藏式建築,上層為雙簷歇山式宮殿建築。底層南北長22 米,東西寬16 米,舉架高5 米,面積為352 平方米。上層東西長13 米,南北寬8.1 米,舉架高3.2 米,面積為105.3 平方米。

大殿建於臺基之上,臺基高兩米,前有臺階十二層。殿內西北角有木製樓梯,可通往二樓。大殿內用26 根大木柱頂梁,頂為密擦藻井。頂部中間的天井東西長6 米,寬3 米。寶力根寺有一位修行的喇嘛—陳師父,他負責維護寺內設施,他智慧風趣,有緣的朋友可以找他聊聊。

依山而建的大殿

塔林

舍利廟位於寺院東南方,這裡有一片塔林,普安寺第四世活佛—丹畢道爾吉圓寂後的部分 舍利 置放於這裡。

丹畢道爾舍利塔

白塔

在寶力根寺東側的山樑上有一座高6 米的白塔。有基座、覆缽、相輪、塔剎齊全的結構,與寺廟交相呼應,形成別緻的景觀。

雪中的白塔

康壽橋

康壽橋 代表健康長壽,走過康壽橋,爬上一座山樑,就可達到白塔下,從那裡俯瞰寶力根寺是一個新視角。

大鐵鍋

在老槐王南門,有個小亭子叫 齋釜亭 ,亭內收藏了一口大鐵鍋,這是一口有歷史的鐵鍋。

亭外的齋釜亭碑文顯示:此釜於咸豐八年鑄造,為合金材質,以灰鐵、金、銅、錫等金屬合鑄,淨重達兩千一百六十餘金。是承德府邵氏金火匠人為 蒙古貞海棠寺 祈壽還願所獻,曾經輾轉多處,最終落戶寶力根寺。

齋釜亭碑

蒙餐

寶力根寺風景區內的一大特色是 蒙餐 服務,寺門前的白泉山莊彙集了阜新所有景點蒙餐,包括:烤全羊、烤羊腿、殺豬菜、蒙古餡餅等阜新特色美食。那幾個漂亮的蒙古包其實是包房,有緣之時還能欣賞到蒙古族歌舞表演。在登山勞累之餘,吃一頓正宗蒙餐,為寶力根寺旅行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蒙古包餐廳

06 村落綿延 記錄蒙古貞王爺們的故事

每當我走在阜新的田野、鄉村的時候,我都會想這樣一個問題:“這些村落是怎麼形成的?”,當我們多次遊覽寶力根寺的路上,這個問題得到了部分答案。

衙門村

寶力根寺的山腳下是“衙門村”,這是一個有著濃厚蒙古貞文化的村落。這個“衙門”是蒙語音譯,並非是公堂和府衙,而是指陵園的意思。這裡最初安葬了第二代 土默特王爺 :“卓裡克圖”,後來的土默特王爺也選擇這裡安葬,最終一共形成了九座陵園。而當時每座王陵都有守墓人,一代代的守墓人就成為了衙門村的早期居民。在衙門村400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衙門村建立了本村的 敖包園 ,祭敖包活動傳承至今。

衙門村敖包園

在“衙門村”東北方,一道山樑之隔還有一個村落叫:“ 貝力房村 ”,這裡是400年前土默特左翼旗的旗府,也就是土默特王爺辦公的地方。

貝力房村

炎炎夏日已至,到寶力根寺去感受一下山間涼風,吃一頓純正的蒙餐,遙想那些遠去的歷史。其實我們身邊從來不缺少美景和故事,只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總會有驚喜、有收穫。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577 字。

轉載請註明: 白泉成就古寺,唐遼金明清留下足跡,400歲老槐王是當地十佳美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