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本該壽終正寢, 為何卻倒在孟達箭下, 原因一目瞭然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發生在孟達滅亡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孟達、徐晃和司馬懿。原文如下:

徐晃本該壽終正寢, 為何卻倒在孟達箭下, 原因一目瞭然
忽報:“城外塵土沖天,不知何處兵來。”孟達登城視之,只見一彪軍,打著“右將軍徐晃”旗號,飛奔城下。達大驚,急扯起吊橋。徐晃坐下馬收拾不住,直來到壕邊,高叫曰:“反賊孟達,早早受降!”達大怒,急開弓射之,正中徐晃頭額,魏將救去。城上亂箭射下,魏兵方退。孟達恰待開門追趕,四面旌旗蔽日,司馬懿兵到。達仰天長嘆曰:“果不出孔明所料也!”於是閉門堅守。卻說徐晃被孟達射中頭額,眾軍救到寨中,取了箭頭,令醫調治;當晚身死,時年五十九歲。

徐晃本該壽終正寢, 為何卻倒在孟達箭下, 原因一目瞭然
司馬懿令人扶柩還洛陽安葬。次日,孟達登城遍視,只見魏兵四面圍得鐵桶相似。達行坐不安,驚疑未定,忽見兩路兵自外殺來,旗上大書“申耽”、“申儀”。孟達只道是救軍到,忙引本部兵大開城門殺出。耽、儀大叫曰:“反賊休走!早早受死!”達見事變,撥馬望城中便走,城上亂箭射下。李輔、鄧賢二人在城上大罵曰:“吾等已獻了城也!”達奪路而走,申耽趕來。達人困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槍刺於馬下,梟其首級。

徐晃本該壽終正寢, 為何卻倒在孟達箭下, 原因一目瞭然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鎮守新城的孟達打算背叛曹魏重回蜀漢,但此事卻被金城太守申儀等人洩露給了司馬懿。司馬懿一面派人前往新城迷惑孟達,使其猶豫不決,一面率大軍日夜兼程趕往新城。孟達果然中計,未能及時起兵,導致被司馬懿團團圍困,最終命喪新城。不過,在圍攻新城的戰鬥中,曹魏名將徐晃卻被孟達一箭射死。

徐晃本該壽終正寢, 為何卻倒在孟達箭下, 原因一目瞭然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司馬懿兵臨新城城下時的情形,叫做“旌旗蔽日”, 意為軍隊數量眾多,陣容雄壯整齊,該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戰國策?趙策一》中的“於是楚王遊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

徐晃本該壽終正寢, 為何卻倒在孟達箭下, 原因一目瞭然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司馬懿閃擊孟達之戰,在歷史上是真實發生的故事。這一事件是由於魏文帝曹丕病逝後,孟達逐漸失去信任,起了重返蜀漢的念頭並開始與諸葛亮秘密聯絡。不過,這一舉動卻被魏興太守申儀獲悉。據《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略》載:“魏興太守申儀與達有隙,密表達與蜀潛通,帝未之信也。司馬宣王遣參軍梁幾察之,又勸其入朝。達驚懼,遂反。”

徐晃本該壽終正寢, 為何卻倒在孟達箭下, 原因一目瞭然
至於說到孟達被司馬懿殲滅的過程,小說作者除了一點之外,其餘都是照搬了《晉書?宣帝紀》中的記載寫成的。這一點便是曹魏名將徐晃之死。按照小說的說法,徐晃是被孟達射死了新城城下的,而歷史上徐晃的命運卻並非如此。據《三國志?徐晃傳》載,徐晃死於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病篤,遺令斂以時服。”這就意味著徐晃是病逝而並非被殺,而司馬懿率部向孟達發動進攻,時間則是在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這兩個記載也就證明徐晃之死與孟達毫無關係。

徐晃本該壽終正寢, 為何卻倒在孟達箭下, 原因一目瞭然
既然歷史上的徐晃之死與孟達沒有關係,那麼小說作者為何虛構出徐晃被孟達射殺這個情節呢?這大概與徐晃在荊襄之戰中力挫關羽有關。當年正是徐晃突破關羽的防線,解了樊城之圍,迫使關羽南撤,此舉也導致了後來關羽的覆滅和荊州的丟失。作者透過這樣的虛構,也算是為關羽復仇吧。清人毛宗崗在該回中對徐晃之死做了這樣的夾評:“可為關平報仇。”意思也正是如此。
參考書籍:《三國志》、《晉書》、《三國演義》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85 字。

轉載請註明: 徐晃本該壽終正寢, 為何卻倒在孟達箭下, 原因一目瞭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