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葉的那場世界大戰曾經把數十個國家捲入其中,幾千萬人死於非命,而中國戰場作為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功吸引了70%的日本陸軍,遲滯了日軍透過大陸進攻東南亞的步伐。
十四年間,一百多萬日軍陷入對華作戰的泥潭不能自拔,向北無法與德國合擊蘇聯,向南無法挺進印度和太平洋。而日軍的傷亡人數是多少呢?沒有確切的數字,因為軍閥割據,山河破碎,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統計機構給出一個權威的結果。
我們之所以勝得如此慘烈,只因為國家百年積弱,無論工業體系還是軍事建設與全盤西化的日本相比根本不在一個層次。從明治年間到日本戰敗,日本官方可考的軍人陣亡數目為246萬。這其中包括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以及對華戰爭當中死亡的日本軍人。
那麼僅僅從1931年到1945年這14年間死於中國軍民槍口之下的日寇有多少呢?日方統計結果為19萬,這可信嗎?
當然不可信。戰爭前夜,日本的宣傳機器大肆向國民灌輸“中國軍隊不堪一擊”、“皇軍對戰中國可以以一當百”之類的觀點。而日本的年輕人在投身軍隊之前也確實相信官方給出的觀點,但到達中國戰場之後他們很快發現自己被政府欺騙了。
當時日本軍中有一個全世界都絕無僅有的崗位——火化兵,請注意這個“火化兵”可不是火化敵人或者老百姓的屍體,而是火化自己人的屍體,然後封裝起來帶回日本。淞滬會戰打起來之後,日軍的火化兵先是火化了自己的軍曹,之後是聯隊長,最後連師團長都火化了。交戰雙方都殺紅了眼,部隊被整建制地投入進去,然後整建制地報銷。面對這樣的結果,誰還敢說中國兵不能打?
淞滬會戰之後,雙方先後打了武漢、徐州、常德以及長沙等數次大會戰,日軍遭受重創,損失的兵力只好從本土和東北進行抽調。因此,根據日本權威歷史學家伊藤正德的統計,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傷亡至少是78萬9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