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周朝周武王自從擊敗紂王之後,就開始了對天下的統治,並且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分封制的統治模式之下,周朝分封了大量的諸侯國,號稱周朝有八百諸侯。那麼歷史上這麼多的諸侯國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真的是一個國家的概念嗎?如果真的是一個國家的概念,但是歷史上確發生過一些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其他諸侯國的軍隊可以隨意在別國通行,毫無國防的概念。比如秦國幹鄭國,那是穿越了好幾個國啊,難道被穿越的諸侯國都毫無反應,任由秦國隨意通行?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春秋初期的諸侯國
一、諸侯國是一種什麼概念?
諸侯國,其實和現在的國家概念完全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的諸侯國其實是,周天子對王室宗親或者是對功臣封地的一種稱呼,和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那時候的諸侯國,其實更像是歐洲的領主的意思。諸侯國在原則性問題上還是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或者政策的。
現代意義上“領土”和“主權”的概念。最早是在1648年歐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裡才有體現。這個之前,其實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沒有“主權”的意識,也沒有明確的“領土”意識,基本上都是一個的“疆域”的概念。“疆域”實際上是一個很模糊的說法,它基本上表示的是一個勢力能控制到的大概範圍,基本沒有明確的界線,更沒有現代社會中的明確的邊界意識。“疆域”的模糊導致了相互之間有可能有重疊。所以在東周的春秋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之間人民往來頻繁。比如孔子可以周遊列國,蘇秦張儀可以合縱連橫在各國之間進行隨意來往。但是到了春秋戰國的後期,其實還是出現的國境的概念的。
西周分封示意圖
二、諸侯國的統治形式與形態
我們現代人都喜歡用現代的思維方式給用來表現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分佈情況的地圖裡給各國之間畫上邊界,然後再填上五顏六色的顏色。其實這是一種現代人的手法,目的是更好的更直觀進行學習和分類等等,但是其實這種辦法恰恰是造成我們腦海裡諸侯國之間有明確邊界的原因。作者認為,其實那時候的諸侯的是明確的邊界的,這是他們的統治形式的必然結果。周朝時期的諸侯國的統治形式其實是以城池為核心加上城池周邊可控的小片據點來劃定勢力範圍的統治形式,這種勢力範圍彼此之間的邊界是模糊的。其實在城池和可控據點之外還有大量不能被有效控制的荒郊野外。他們的統治的勢力範圍,如果在上帝視角來看,其實很像一種星際圖的樣子,以一個有效的主要城池為依託,對外不斷髮展可控據點,然後可控據點又可以控制據點周邊一些土地。基本就如下圖的形態。
諸侯國存在的大致形態。大圈是國的本體,輻射出去的衛星點是其控制的郊野聚集區。
諸侯國點點陣圖
正是因為諸侯國是這樣的輻射型的統治形式,所以諸侯國和諸侯國勢力範圍之間其實還是有很多的空白地帶,這些空白地帶很多都是政治勢力無法的控制的。
三、邊界的概念何時如何出現的?
國境的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有了,但是一直以來國境實際範圍都比較的模糊。在西周時期和春秋早期,說諸侯國要去攻打另一個諸侯國,軍隊已經逼近國家的國境,其實是要軍隊逼近這個的國城實際可以控制的國郊才能說逼近國家的國境。然而伴隨著春秋中後時期各個諸侯國實力的上升,各國紛紛大量築城,像魯國就築城十幾座,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就有了控制更遠的能力,也有了正兒八經的依託城池可以戍邊的能力,這樣也就開始形成了一定的國防線。當出現了國防線的概念之後,國境線的概念也就慢慢形成,有了國境線自然就會有明確勢力範圍的領地概念。有了明確的勢力範圍領地概念,在各個勢力範圍之間自然就慢慢的出現了各種關隘、要塞等等。有了國境線的概念之後,各國自然會在關鍵的國境線點位上修建一些強力的關隘,比如楚國在頻臨漢水的楚北邊塞崇山峻嶺上修築的具有軍事城池防禦功能的楚方城,又比如齊長城等等。邊界概念的整個發展過程,是從春秋中後期開始,直到戰國時代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邊界。同時諸侯國之中國的概念也逐漸拓展和變化,變成了一種對於大片疆域有控制權和統治權的政治體。
戰國時代諸侯國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形態變化,出現了諸如國境線的概念,成為領土國家。
四、為何諸侯國軍隊可以隨意在他國通行
其實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很簡單得出結論了。西周春秋的諸侯國基本是呈現的是多個據點的統治形態。一直到了戰國時期,才出現了明確的邊界線。那麼為很麼諸侯國能夠隨意在其他國家穿行呢?其實說起來也非常的簡單,那就是在還沒有真正形成邊界的歷史時期,諸侯軍隊隨意穿越的地區其實也不是嚴格意義上國境。如果你要問周天子都在城牆上看著秦國軍隊國境,還不叫嚴格意義上的國境?那麼只能說秦國在當時太強大了。我大秦國是無視這些小國的想法的,我想過就過,不想過就不過。
秦國伐鄭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