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歷史上的今天: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烈的戰爭因何爆發?

由 簡振武 釋出於 經典


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劇照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援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一戰被許多人評為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過900萬軍人和700萬平民喪生,幾乎毀滅了整個歐洲。

相比之下,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傷亡人數更多,造成的經濟損失和波及範圍也更大,但是相比工業革命後以科技為主導的二戰,正如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一戰以被稱為人間煉獄塹壕戰為主。


電影《1917》劇照

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首次大規模的總體戰,因何爆發

把時間線往前推一點。1913 年,世界製成品出口的 60% 來自歐洲的三個國家:英國、德國與法國。這三個國家同時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

今天東方君分享的這篇文章,節選自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黃琪軒著作《政治經濟學通識》一書,文章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矛盾。本文雖不能為讀者提供上帝視角,但卻能撥開迷霧,讓世界的真相更清晰一些。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和德國的關係日趨惡化。1885 年,英國“貿易工業蕭條調查委員會”的調查報告指出:在世界各地,來自德國的競爭已構成了對英國日益嚴重的衝擊。在商品生產方面,英國的領先優勢已不再顯著。德國人比英國人更瞭解世界市場,比英國人更能迎合當地民眾的消費需求和偏好,而且德國人有著更大的決心在一切可能的地方立足並經營下去。

這一時期,隨著德國商品出口帶來的衝擊加劇,英國對德國的抱怨不斷增強。在英國的官方檔案以及報刊文章中,充斥著對德國的負面報道。據說德國人頻頻使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他們銷售假冒偽劣產品,而且這些產品上面還常常打著英國的商標;他們派人到英國商行做學徒,以便獲取商業機密;他們毫無原則地迎合當地人的需要,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要,他們甚至向無知讓步,將銷售目錄翻譯成當地的語言。

19 世紀末,英國人的抱怨達到了頂點。他們抨擊英國政府購買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生產的鉛筆,或者埋怨英國政府進口德國囚犯製造的刷子;英國報刊還強烈譴責英國人購買德國生產的廉價服裝,說這些服裝是用回收的英國羊毛製成的。即使是英國人使用德國製造的紙牌、樂器、馬鞭這樣的小玩意兒,也足以讓英國人感到火冒三丈。當時,英國進行的幾乎每一次官方調查,每一次訪問團的調查報告都會反覆涉及一個主題:英國失去了領先地位,錯過了應有的機會,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市場。


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劇照

英國人對德國的抱怨與日俱增的同時,德國也出現了對英國的嚴重不滿。在德國崛起以前,英國人的每一個構想都受到了德國人的讚揚。但德國經濟的迅速成長使得他們把英國人視為歐洲木偶劇院的惡魔導演,這個惡魔導演在16 世紀與17 世紀就一直控制著世界。“仇視”一詞在絕大多數經濟學的著作中很難找到,但在德國卻頻繁出現。英國與德國的矛盾與日俱增。


在列寧看來,英國和德國這樣的敵對情緒不過是兩國資本家爭奪海外市場的結果。作為馬克思主義重要代表人物的列寧,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由於資本輸出勢在必行,各大國紛紛為金融寡頭尋找資本輸出國和勢力範圍,這樣勢必導致英德兩國對世界的爭奪與衝突。“在金融資本時代,私人壟斷組織和國家壟斷組織是交織在一起的,實際上這兩種壟斷組織都不過是最大的壟斷者之間為瓜分世界而進行的帝國主義鬥爭中的一些環節而已。

隨著資本主義的國家步入了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也就是帝國主義階段,金融寡頭爭奪世界市場的鬥爭日益尖銳化,而國家作為各國資本家的代理人,其鬥爭也日益尖銳。既然國家是資產階級的工具,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源於資產階級的全球擴張,推動了國際關係走向劍拔弩張之勢,進而推動了戰爭的爆發。

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各國資產階級都要忙著瓜分世界,“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這樣的定義能包括最主要之點,因為一方面,金融資本就是和工業家壟斷同盟的資本融合起來的少數壟斷性的最大銀行的銀行資本;另一方面,瓜分世界,就是由無阻礙地向未被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大國佔據的地區推行的殖民政策,過渡到壟斷地佔有已經瓜分完了的世界領土的殖民政策”。

在國內層面,國家需要積極推進國家壟斷,直接干預國民經濟,實現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以保障金融寡頭獲得超額利潤。在國際層面,資本主義國家也積極參與海外市場開拓,以為金融資本謀求更大的利益。國家壟斷的直接後果就是國家作為金融寡頭的代言人,成為金融寡頭的工具,紛紛捲入爭取世界殖民地的鬥爭,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資本家需要瓜分世界,“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心腸特別狠毒,而是因為集中已經達到這樣的階段,使他們不得不走上這條獲取利潤的道路”。

金融資本跟其他資本一樣,都要追逐剩餘價值。而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追逐剩餘價值的方法就是要獲得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如果世界各地的金融資本都要這麼做,他們之間就會存在激烈的競爭。“金融資本也估計到可能獲得的原料產地,唯恐在爭奪世界上尚未瓜分的最後幾塊土地或重新瓜分已經瓜分了的一些土地的瘋狂鬥爭中落後於他人,總想盡量奪取更多的土地,不管這是一些什麼樣的土地,不管這些土地在什麼地方,也不管採取什麼手段。”

發達國家的資本家之間也存在激烈的競爭,“資本主義愈發達,原料愈感缺乏,競爭和追逐全世界原料產地的鬥爭愈尖銳,搶佔殖民地的鬥爭也就愈激烈”。為什麼資本主義國家要透過暴力的方式而不是和平的手段來瓜分世界呢?列寧指出,因為在當時,殖民地已經被瓜分完畢。“我們所考察的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世界瓜分完畢。所謂完畢,並不是說不可能重新瓜分了——相反,重新瓜分是可能的,並且是不可避免的,而是說在資本主義各國的殖民政策之下,我們這個行星上無主的土地都被霸佔完了。”


列寧看到,“在金融資本時代,當世界上其他地方已經瓜分完畢的時候,爭奪這些半附屬國的鬥爭也就必然特別尖銳起來”。“當非洲十分之九的面積已經被佔領 (到 1900 年時)、全世界已經瓜分完畢的時候,一個壟斷地佔有殖民地、因而使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特別尖銳起來的時代就不可避免地到來了。”

讓情況更糟的是,以往的殖民地被瓜分得並不平衡,而且帝國主義之間的發展也不平衡。隨著新興帝國主義的崛起,他們國內的資產階級要求根據其國家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資本主義在殖民地和海外國家發展得最快。在這些國家中出現了新的帝國主義大國 (如日本)。全世界帝國主義之間的鬥爭尖銳起來了。金融資本從特別盈利的殖民地企業和海外企業得到的貢款日益增加。”

列寧批評考茨基,因為考茨基認為資本主義國家會以國際卡特爾的形式和平地分割世界。列寧指出:不幸的是,世界已經被瓜分完畢,帝國主義國家的發展又不平衡,新興國家的資產階級做出任何新的嘗試都意味著不得不重新瓜分世界,那必然意味著衝突。他援引相關著作指出,“所以近來全歐洲和美國都充滿了殖民擴張和‘帝國主義’的狂熱,‘帝國主義’成了 19 世紀末最突出的特點”。

列寧問道:“在資本主義基礎上,要消除生產力發展和資本積累同金融資本對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瓜分這兩者之間不相適應的狀況,除了用戰爭以外,還能有什麼其他辦法呢?


和平只是戰爭的間歇,戰爭才是時代的主題。“不管形式如何,不管是一個帝國主義聯盟去反對另一個帝國主義聯盟,還是所有帝國主義大國結成一個總聯盟,都不可避免地只會是兩次戰爭之間的‘喘息’。”

因此,當資本主義走向帝國主義 (imperialism) 階段,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就被戰爭的陰雲籠罩。列寧指出:“給帝國主義下這樣一個定義,其中要包括帝國主義的如下五個基本特徵:

(1) 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2) 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3) 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 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 最大資本主義大國已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帝國主義是發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突出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全部領土瓜分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

在這一時期,權力集中在大的金融資本手中,財富流向寄生的食利者階級。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的、前進的資本主義變成了壟斷的、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