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代士兵每天也得吃飯,但為什麼一到打仗的時候就喊著缺糧呢

由 展東明 釋出於 經典


有人就有疑問了:難道打仗的時候,糧食就消耗大嗎?平時軍隊操練,每天也是該吃吃、該喝喝,也不見糧食短缺呀?為什麼一到打仗時候,就喊著缺糧呢?其一,我覺得應該是戰爭的特殊性導致的。這話這麼講?你們想想看,和平時操練相比,戰爭有什麼特殊性?是運輸,準確來說,是糧食的運輸。在古代,交通工具僅限於牛羊或者是船,再加上道路的不方便,這給糧食的運輸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利。要知道打仗涉及到的部隊可不是幾百上千,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涉及到的可是上萬人,單是這上萬人的糧食就已經是個天文數字了。這不算上路上的糧食消耗。而且有一點,你們不要忽略,有時候戰爭在哪裡打是無法確定,有可能是在萬里之外,這樣的話,糧食的運輸就成很大的壓力。

由此可見,路上消耗的糧食也是一個問題,不過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最好的結果是安全送達。其二,我覺得跟徵兵制度有關。古代的徵兵制度可和我們現在不一樣,那時候徵兵主要來源是自耕農,說白了就不是職業兵。不打仗的時候,就回家務農;一旦打仗,那就立刻迴歸部隊。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士兵在平時不打仗的時候,不用朝廷承擔糧食,有的可以自帶,唐朝的府兵制度就是這樣的情況。當然有時候,部隊不打仗了,就可以在一個地方長期駐紮,順便開墾荒地,自給自足,所以這就是士兵平時不缺糧的原因了。對了,古代這叫做軍屯制度,三國時期諸葛亮實行的就是這種。可是一旦發生戰爭,糧食就要提前籌備,這得根據預測戰爭能夠打多久決定。當然,有時候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陷入長期作戰,後續的糧食跟不上,那部隊馬上分分鐘缺糧,這不是開玩笑的。所以古代有些朝代,就會在平時各地建立糧倉,當然這不是給百姓用的,而是給軍隊用的,也就是軍糧。


不過,糧食緊缺的時候,作為主帥,要不變應萬變。比如可以就地取糧。啥意思呢?就是說在敵方地盤上,攫取敵方的糧倉,這個一般在城池裡都會有的,雖然不多,但也能夠應付一陣子。只不過這種方法,受限制太多了,難以準確把握,所以一般主帥是不會將希望徹底寄託在這裡的,糧食畢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儘快取勝,那只有撤退了。否則到時候損失得更多。由此可見,戰爭的後勤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多經典戰役輸方就是敗在糧食短缺上面的。如果非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儘快速戰速決,這樣才能夠減少軍隊對後勤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