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我國自古以來對於教育就是十分重視的,讀書人在社會上也會受到別人的尊敬,而這一點最好的體現就是在科舉考試上面了。科舉在許多讀書人的眼裡那就是一輩子唯一的一件事,也為了能夠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寒窗苦讀十年甚至幾十年。那麼古代科舉中常說的“舉人”如果放到現在會是什麼學歷呢?研究生能不能考得上呢?千萬不要再被電視劇矇蔽了!想要了解“舉人”在科舉中的地位,就要先來了解下科舉制度的幾個等級。
在我國古代,對於科舉的等級是有著明確的劃分的,只有透過最低等級的考試,才有資格參與下一個等級的考試。第一級就是府試,在透過由鄉間知縣組織的地方性考試之後,透過的人就會被稱為童生,只有通過了這科舉的第一關,才有資格參與接下來的考試。緊接著這些童生將要面對的就是第二關,也就是省級考試,一旦通過了,就會被稱為秀才,可不要小看這第二關,許多人一輩子都考不上秀才,就像我們所熟知的范進,也是到了50多歲才考上的秀才。
成為秀才之後,在地方上就已經小有名氣也可以獲得一定的尊敬了,而接下來,就是科舉的第三關了鄉試,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所設立的“貢院”舉行,透過鄉試的人就成為了舉人,而成為了舉人也就算是真正的“魚躍龍門”了,即使不參加最後的殿試,也可以獲得諸多的便利,比方說可以免除徭役,甚至是做官。
那麼這考上舉人的錄取率究竟如何呢?據嘉慶年間的資料統計,在三年舉行一次的鄉試中舉人的錄取率最高的達到6%,而錄取率最低的省份只有2.2%,對比我國現在的研究生錄取率來看,我國2017年報考研究生的人數達到238萬人,而錄取人數卻高達60萬,所以這麼來看,能考的上研究生卻未必能考得上舉人。
為什麼古代舉人錄取數量這麼少呢?因為古代不同於現代,做官是一直做到老或者是犯錯被革職,這就導致了每年需要補充的名額十分有限,所以說在對於秀才和舉人的數量上也有了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