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明明有能力做皇帝,為什麼還要擁立孝莊皇后的兒子福臨?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暴斃在清寧宮。由於皇太極生前未立下子嗣,宗親大臣們就“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展開了良久的討論。

努爾哈赤在時曾經規定:“皇位繼承人只能在八旗旗主之間選拔”。放眼清朝宗親皇子,唯有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兩個人最有能力繼承皇位。

多爾袞和豪格無論是從軍事力量還是權力地位上面都旗鼓相當,這也使得繼承人的選擇分外艱難,雙方僵持了十天之久。

在皇太極去世後的第十天,親王們在討論會議上遵從了多爾袞所提出的建議: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為帝,並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為首輔,多爾袞為次輔。

多爾袞自八歲起便參與國事,從小跟隨在努爾哈赤身邊南征北戰。皇太極稱帝,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並授命掌管吏部。朝中的文臣武將升遷或是降職,都由多爾袞來排程。

皇太極去世時,多爾袞才32歲,比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還要年輕兩歲。這對於年輕氣盛的多爾袞來說,正是實現野心的最好機會。然而他卻主動提出要擁立皇九子福臨,令人匪夷所思。

順治即位,多爾袞作為攝政王,對皇位的野心是隻增不減。

雖然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同為攝政王,但是他手中的權利遠遠高於濟爾哈朗。凡是大臣呈上來的奏摺,都會先交給多爾袞批閱,其他諸事也以多爾袞為先。

隨著多爾袞的權利不斷地膨脹,他甚至將自己的衣食住行提高到和順治帝幾乎一樣的待遇。

《清世祖實錄》:“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稱詔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

凡伊喜悅之人,不應官者濫升,不合伊者濫降,以至僭妄悖理之處,不可列舉。

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

成為攝政王的多爾袞隻手遮天,儼然成為了皇帝一般的存在。也可以說,多爾袞想成為皇帝的野心越來越大了。

那麼為什麼在當初的皇位爭奪中,他不堅持自己反而要擁立福臨?

在當時的局勢中,多爾袞擁立福臨是最無奈的選擇

上面說到了,在眾位親王和皇太極的諸位兒子中,唯有皇長子豪格與多爾袞有能力競爭皇位。兩個人的背後都各有部分宗親、大臣們的支援。

美人無淚中的豪格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清朝的八旗制度。八旗分別為正黃、鑲黃、正紅、鑲紅、正藍、鑲藍、正白、鑲白。其中正黃、鑲黃最為尊貴,也是由皇太極親自掌管的力量。其他各旗一般都由親王、皇子們來掌管。

皇太極去世後,八旗旗主也都參與進了皇位繼承人的討論會議之中,八旗的態度將直接關係到皇位的歸屬

八旗概覽

皇長子豪格,順應嫡子繼承皇位的原則,自然得到了更多的支援。其中包括德高望重的禮親王代善(鑲紅和正紅力量的代表),鄭親王濟爾哈朗(鑲藍旗代表)。而豪格自己本身也是正藍旗的統領者。

多爾袞的背後則有著兩位兄弟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鑲白和正白代表)的強力支援。除此之外也有正紅、正黃、正藍旗部分宗親的支援。

兩位佩劍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大臣走到了會議大殿之上,代表著雙黃旗發聲:““吾輩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

這兩位大臣的出現,毫無疑問又為豪格增添了一份支援。局勢對於多爾袞來說有些不利。

多爾袞想成為皇帝,他的各方面能力並不比豪格差。但如果動用軍事力量與豪格對抗,最後一定會落到兩敗俱傷的下場。而且大清剛剛成立根基不穩,外面尚有強敵未清。出於大局考慮,多爾袞此時提議:擁立皇九子福臨。

豪格與親王們聽到這個折中的辦法也只能接受了。多爾袞便以攝政王的身份輔佐順治帝。

如果說多爾袞一定要選擇一個皇子擁立,那麼就只能在九皇子福臨和十一皇子博果爾之間做選擇。

博果爾的生母是懿靖大貴妃娜木鐘,在宮中的地位要比孝莊皇后還要高。多爾袞為什麼偏偏選擇了福臨?

坊間傳聞: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如果此事是真的,那麼在當初多爾袞就可能與孝莊達成了某種協議,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

但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孝莊和多爾袞的真實關係,這種說法也只是後人揣測。

美人無淚中的孝莊

還有另一個原因也許是因為皇子們的生母。博果爾的生母娜木鐘是林丹汗的遺孀。如果即位皇帝有個這樣的生母就不太好聽。所以多爾袞就選擇地位比較低的孝莊。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18 字。

轉載請註明: 多爾袞明明有能力做皇帝,為什麼還要擁立孝莊皇后的兒子福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