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家孩子報培訓班了嗎?報了幾個?為什麼要報這麼多班?報這些班,真的能讓孩子未來更成功、更幸福嗎?到底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
今天的文章,來自一位當了媽媽的發展心理學家,她從科學和實踐的角度,深度剖析了“讓孩子上培訓班”這件事。文章有很多新穎的觀點,非常有啟發。
跟著愛知教學園地,學做好父母!我們堅持每天更新好的教育理念,全面的學習資料、高效的學習方法,因為有您的關注,才會讓我們更加努力!微信搜尋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獲取更多教育經驗、學習方法、學習資料、考試政策.
........................................
我兒子3歲了。不久前,他和他的兩個朋友未未和飛飛約好去野生動物園玩一天。兒子很高興,由於疫情,他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見到朋友們了。那天他出游回來,興奮地說著和未未一起的好玩事情。我問,“飛飛呢?”
“飛飛最後沒來。”他說。
後來我發現,飛飛之所以沒能來,是因為他有門網課要上。
一個3歲小孩不能和他的朋友出去玩一天,因為他要上網課!
我的第一反應是:飛飛真可憐!我相信他更喜歡和朋友們一起玩,而不是去上網課。
我的第二個反應是:為什麼?為什麼飛飛的父母認為對他而言,參加線上課程比和朋友一起玩更好?作為一個發展心理學家和母親,我真的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感興趣。
在和其他家長談過後,我意識到,飛飛的事並非孤例,而是代表了一種大趨勢:我們這些家長,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努力為我們的孩子安排補習課程。
我的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花費這麼多精力、金錢,去為孩子安排額外的課程?
身為父母,在為孩子決定什麼要優先做、什麼不能做或者不必做時,我們其實是基於某些目標與信念。然而,這些目標和信念是否真正對孩子有幫助,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都是為了孩子好?
捫心自問,假如我現在要決定,是讓孩子上一個預定好了的網課,還是讓孩子和朋友出去玩一整天?選擇前者的理由之一,很可能是金錢和成本——我已經為那門課付了錢,所以孩子最好去上課。
這是個很充分的理由。但估計很多家長不會同意,他們會反駁說,堅持讓孩子上課而不是去玩,不是因為心疼錢,而是為了孩子好。
“為孩子好”是個常見理由。我從家長那裡得到的答案裡,最多的就是“為了孩子好”,以及“為了孩子學到知識”——意思是孩子可以習得新知、新技能、並練習集中注意力。
但到底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去上很多課程,真能帶來最好的學習效果嗎?“上很多課”這件事,會不會也有缺點或是代價?
學習是好事。但上太多補習班,學太多門課程,也是有代價的 / 愛知教學園地
1、如何獲得知識?
當我們為孩子報名課程時,無論是英語課、音樂課、體育課還是計算機課,我們都是在希望孩子能獲得某種特定的技能或知識——比如編寫計算機軟體或彈鋼琴。
但在考慮對孩子的培養時,千萬不要忘了一些通用的“軟技能”,比如自我時間管理,和他人合作等。事實上,教育學研究顯示,各方面表現最好的小學生,是在學齡前就掌握了諸多通用軟技能的小學生,而不是那些追求某些特定技能的小學生。
通用軟技能帶來的優勢是長期存在的,不但延續到小學畢業,而且與長大後的成功也密切相關。統計學告訴我們,要培養學齡前兒童,相比具體科目的特定技能,培養通用技能是更好的選擇。
通用技能到底是什麼?就是那些幫助我們在這個複雜世界裡生存並茁壯成長的技能。它們包括知道如何吐出櫻桃核,以免吞下去噎住;調節自己的慾望和情緒,比如剋制自己不去搶別人的冰淇淋;以及日常的社交技巧,比如與朋友分享玩具......
如果你認為這些只是小事,想想成年人在工作中與同事分享資源是容易還是困難。
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
一次,我在北京的一家大商場購物,那裡有一塊地方可以讓孩子們自由地畫畫。突然,一個小男孩打了一個小女孩,因為女孩把他之前畫的畫擦掉了——男孩不明白,畫板是公共資源,每個人都可以用。
女孩哭了,她的媽媽非常生氣,開始對男孩大喊大叫。男孩也哭了。男孩的媽媽雖然告訴男孩應該道歉,但也不能接受別人對她兒子大喊大叫。兩個家長激烈爭吵,兩個孩子大聲哭泣。
我不想評判那個男孩。在我看來,那個男孩很顯然不是個“壞”孩子——出問題的不是他的性格。他只是不明白“遊戲規則”——有些東西是要分享的。
為什麼他不能理解呢?很可能是因為他很少有機會一起分享和玩耍。
與朋友一起玩耍,日常互動,其實都是在學習
父母很容易忘記,許多生活事件提供了重要且有用的學習機會,尤其對學齡前兒童而言。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讓孩子明白生肉需要煮熟才能吃,或者媽媽必須付錢才能買東西。
從這些生活經驗中,孩子們建立起一個關於世界的模型:世界上的人們是如何互動的?是什麼導致了某些事情發生?我的行為如何影響我和我周圍的人?為什麼有時候我能得到我想要的,但有時候又得不到?
每個孩子都必須學習這些世界運作的規律。
但如果小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課堂上,他們又怎麼能夠了解生活呢?
想象一下,如果你中了一個大獎,去一個你從未去過的國家旅行。你什麼都不必計劃,一切都為你安排得井井有條:你住在哪裡,你看到什麼,你去哪裡吃,吃些什麼,司機開著車把你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
當你旅遊回來,你對這個國家瞭解多少?你可能很瞭解你參觀過的那些博物館和紀念碑。但由於一切都是為你安排好的,你對那個國家的實際生活知之甚少,比如如何在當地找到一個好的牙醫。
這種“學習”沒有什麼錯——畢竟,你只是一個遊客,你不打算在那個國家生活。
但你的孩子並不是生命中的遊客,她實際上需要在這個世界裡茁壯成長,去征服世界,獲得成功和快樂。要做到這一點,她需要對生活有很好的“本地知識” ,而不僅僅是“旅遊知識”。
我所擔心的是,如果你讓孩子們上太多的課,他們會習慣於像遊客一樣思考,而不是像本地人一樣思考。他們可能知道博物館裡有哪些畫作,但不知道如何去博物館。如果在參觀博物館時導遊突然不見了,孩子們就會陷入困境,不知道該怎麼辦。
2、如何鍛鍊注意力?
許多人認為上課比玩耍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孩子需要學會堅持和集中注意力。即使課堂不那麼有趣,堅持上課也讓孩子學會了持之以恆和集中注意力。
能夠集中注意力無疑很重要,對孩子當前和未來的學習都很有用。但問題是,強迫孩子做一些他不喜歡的事情,真的是讓他學會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嗎?
我對此深表懷疑,從實證研究中,我也沒有找到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強迫孩子學習能提高他的注意力。
到底如何讓孩子學會集中精力呢?答案既不是什麼集中注意力課程,也不是特殊的集中注意力技巧,而是動機和興趣。
如果我非常想減肥,我會專注於我的飲食——密切關注我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
如果我對書法感興趣,我會關注每一個小細節——如何握筆、墨汁濃淡、如何用力等。
父母面臨的真正挑戰,是如何激發孩子的動機和興趣。一旦孩子擁有動機和興趣,他們就自然會集中注意力。
喚起動機和興趣是個複雜龐大的問題,我沒法在這篇文章中討論太多細節。但我想指出一點,讓小孩參加過多的課程,可能會扼殺他的動力和興趣。
首先,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是父母決定孩子上什麼課,所以孩子們知道他們的“興趣”是由別人決定的。對他們來說,沒有動力去探索自己是否喜歡電腦或英語。無論如何,他們都得上這些課程。就是這樣。
其次,因為在這些課程中,總是有老師告訴孩子們該做什麼,孩子們開始習慣等著別人告訴他們該做什麼。
音樂老師要求他們每天練習鋼琴。舞蹈老師告訴他們,這首歌或那首歌應該做什麼動作。樂高老師告訴他們要搭建什麼,甚至告訴他們具體怎麼搭建......
孩子們可能學會了積極地去取悅老師,去獲得父母的表揚,但是他們可能缺乏“單純為了學習而學習”的內在動力。
當然,每一門單獨的課程,本來都可能喚起興趣和動機。一個小女孩可能會在芭蕾舞課上愛上芭蕾,花大量時間集中精力練習如何踮起腳尖旋轉。
但如果這個女孩在星期一學芭蕾,星期二學英語,星期三學計算機,星期四學戲劇,星期五學鋼琴,星期六學小提琴……而不是集中精力學習芭蕾。她很可能只是學會了暈乎乎地旋轉,不停地從一個班轉到另一個班。
如果上課是為了孩子好,那麼這些課程應該喚起孩子的內在動機和興趣,而不是扼殺它們。
孩子上的課越多,就準備得越充分?
在中國養育孩子,是件壓力很大的事。中國人口這麼多,我怎樣才能保證我的孩子能在競爭裡不落下風呢?鄰居的4歲孩子上5個課外班,我兒子只上一個班,他會落後嗎?
我們無法停止比較和競爭,這是人類的天性。在比較和競爭中,我們可能會很快得出結論——學得越多越好。正因如此,我們願意為孩子的補習班花費大量的金錢。有些父母甚至可能為此加班並承受額外壓力,以讓孩子可以和朋友上同樣的課程。
我理解那種渴望,還有那種內疚感,感覺如果我們做得不如其他父母,就是在剝奪孩子未來成功的機會。
但讓我們思考一下,這種“越多越好”的策略是否符合我們真正的目標——儘可能讓孩子為未來做好準備。
1、此刻讓孩子上的課,真的有助於未來成功嗎?
假設你的最終目標是讓你的孩子高考考得好,這樣他就能進入清華北大。在這種情況下,你該問問自己:孩子四歲時上的數學課、鋼琴課和計算機課,能幫助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如果你的回答是“有可能”,那麼為你的孩子報名吧。但是如果你的回答是“我不確定”,那麼不妨考慮下其他的選擇。花時間和你的孩子在一起,陪她一起親子閱讀,或者放他去和朋友一起玩,可能對你的孩子更有益。
2、做點什麼,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絕對不是。
研究表明,學習之間有間隔,比連續不斷的學習效果更好。研究還表明,那些先學習再睡覺的人,比那些學習後不睡覺的人學得更好。
也就是說,“什麼也不做”,實際上是良好學習所必需的。
為什麼?因為頭腦需要休息,這樣才能鞏固知識。就像做麵包一樣,你必須讓麵糰“餳”一下,這樣它才能發酵。如果不停地揉麵團,麵糰就會發硬而不好吃了。
3、要贏得競爭,還有別的方法
如果你有無限的資源,那麼“做得更多,還要更多”,可能是一個成功的策略。但對於我們這些資源有限的人來說,僅僅透過做更多的事和花更多的錢,是很難獲勝的,而無限制地拼資源可能會讓大人和孩子都不堪重負。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總有其他家長能為她的孩子報更多的班。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將永遠輸給這些孩子嗎?並不是。
首先,中國是一個大國,有大量機會和許多通往成功的道路。其次,成功並不是一場零和博弈。如果麗麗達到成功,不代表靜靜就必然失敗。雖然有時中間步驟看起來是這樣——比如進入最好學校的名額。
但好訊息是,最終的結果—— 成功和成年後的幸福——絕對不是零和博弈。
贏得競爭的方法,不是做得更多,而是做得更聰明。“聰明”在能找到並管理資源,能調整並應對挑戰。這些是我們希望孩子能擁有的技能。如果孩子必須上無數課程才能掌握這些基本技能 ,那麼就花錢上課吧。
但如果廉價的方法,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孩子和朋友一起玩耍,讓孩子安排自己的生活,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為什麼還要選擇昂貴的課程呢?
總而言之,在育兒上,做得越多越好嗎?上越多的課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