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青春期的孩子說不得?埃裡克森階段論告訴你其中的原因

由 忻素芹 釋出於 經典

(本文是四點老師的第82篇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原創,保護原創從你我做起!)

01.

很多家長可能會有一個感覺,孩子過了12歲之後,性格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原來的嘰嘰喳喳變成了現在的沉默寡言,以前的親暱也變成了現在的疏遠,有時候想和孩子聊聊天,孩子也總是惜字如金。如果哪句話說的不對了,孩子還可能大發脾氣,把你懟的血壓飆升。我們不禁想問一句:“這孩子到底怎麼了?還是我以前的孩子嗎?”

與其胡亂猜測孩子的想法,不如瞭解一些青春期的發展特徵,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對孩子的變化進行必要的引導。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並認為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在這個階段論的表格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青春期的心理特徵和社會矛盾,以及矛盾得不到解決可能出現的結果。

青春期又被稱為“人生的第二個斷乳期”,是從心理上開始獨立的重要階段,孩子萌發的自我意識常常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似乎改變世界也易如反掌,所以有的家長才會覺得孩子怎麼這麼自大,其實也是有心理原因的。

02.

自我同一性是什麼意思?跟自尊心是一個意思嗎?

同一性其實就是人生第一大問題——我是誰?

我在這個世界是什麼位置?我在他人心目中是什麼樣子的?

青春期的孩子們在到處搜尋這個答案,並且在和外界的碰撞中不斷形成自我形象的輪廓,他們不僅能從自己的自我認知中確定自我的形象,還能兼顧別人對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覺察到二者的差異和區別。他們能從更寬廣的角度觀察自己,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這一時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逐漸降低,同伴對孩子的影響不斷提高,所以孩子們跟同伴似乎有說不完的話,但是跟家人的互動卻逐漸減少,這也不可避免出現同伴對孩子影響的兩面性。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自我認知有些時候是複雜而混亂的,比如有的孩子認為自己是不善言辭的、內向的,但是來自同伴的評價卻是人緣好、受歡迎。當自我評價和外在評價產生衝突時,孩子們就會陷入混亂和焦慮,外在表現就會出現性格多變、前後反差大的情況。

這個階段被埃裡克森稱為“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階段”,他們試圖在個性、興趣、優點缺點等方面縮小範圍,形成自己的獨特性格,最終弄清楚自己是誰。

這種同一性還會伴隨著自尊心的增強和變化,自我同一性或者自我評價會影響孩子自尊的形成,自尊和同一性有密切聯絡,但二者仍有差異

同一性對應的是“我是誰”,自尊對應的是“我有多喜歡自己”,二者是有差異的,即便孩子們對自我有一定的評價,但不等於他喜歡這樣的自己。自尊感高的孩子喜歡自己的程度更高,相反自尊感低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比較低,對自我的喜歡程度也略低。

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們的自尊心?

13歲的小琳最近覺得很心煩,同桌總是隨意拿走她的東西,還把這種做法當做兩個人關係親密的證據,但是小琳心裡卻很不高興,但是她又不好意思說,覺得這樣會顯得自己非常小氣,所以會呈現出來一種隨意又有點生氣的狀態。

但是男生似乎對自我的喜愛程度更高一些,這是因為性別差異造成了自尊感的不同,也是影響自尊的第一個因素。不過也不能以一概全,每個孩子的發展階段和心理特徵仍舊有自己的獨特性,有的男孩,自尊感比較高,但是在遇到具體困難時仍舊會顯示短期的低自尊狀態。

比如學校舉行一場籃球比賽,對方是實力非常強的一組,想取得勝利幾乎是不太可能的,這種時候他可能會非常關注觀眾對自己的表現呈現出來的評價,特別是同齡的女孩。他知道這場比賽非常艱難,心裡打了退堂鼓,覺得自己非常無能,但是社會固有的男孩印象是自信樂觀堅強的,這就產生了矛盾,也說明了自尊感的多變性。

當然,學習情況、樣貌、社交能力、家庭狀況等因素都會對自尊產生影響,使孩子對自我的接受程度發生變化。

埃裡克森的階段論顯示,這一階段如果無法順利透過,青春期的孩子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比較混亂的,內心充滿了不確定感,再加上升學的壓力和家庭學校的壓力,孩子們內心是慌亂不安的。

那麼問題來了,當孩子經歷了這麼關鍵又混亂的時期,家長可以怎麼幫助他們呢?該做些什麼才能讓孩子順利解決青春期矛盾呢?

03.

*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把孩子當成平等的成人看待;

孩子在我們的精心照顧下慢慢長大,高興的同時也會有一些傷感,孩子長得越大,就會逐漸離開家開始他自己的生活,情感上很不容易接受。所以,一些家長仍舊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去控制,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其實這對孩子傷害非常大,可能會產生兩個極端,孩子要麼十分叛逆、無法溝通,要麼表面順從、內心壓抑,無論是哪一種都距離我們的初衷越來越遠。

家長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長,不要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要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成人看待,這樣做不僅僅是有助於親子關係,更有助於孩子對自己的同一性的建立,孩子會從家長的態度形成自己的認知。

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談論孩子的隱私和趣事,更不能當眾讓孩子像個木偶一個做個表演之類的,這是孩子非常反感的事情。另外,允許孩子不那麼聽話,也是重要的功課,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這孩子以前多聽話,現在怎麼這樣子了?”或者“再不聽話我就怎麼怎麼樣!”之類的話,這是對孩子嚴重的不尊重和傷害。

*給予孩子更多的生活空間,不要事無鉅細的關注孩子的一切;

想想朱朝陽的生活,就知道在密不透風的“愛”的包裹下,孩子過得有多麼壓抑和痛苦,連一杯牛奶自由都無法實現。雖然是影視劇,但是現實往往比影視劇來的更加狗血。

以前看過一個電影,一個單親母親為了順利自己好母親的形象,不惜讓健康的女兒整天躺在床上裝病,這位母親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艱苦、勤勞、能幹、了不起、不容易、偉大”等,她沉浸在自己塑造的形象中無法自拔,完全忽視一個健康的孩子整天躺在床上裝病是什麼滋味。

幾乎沒有父母會懷疑自己對孩子的愛,但是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卻是一個需要學習需要反思的事情。當父母用“為你好”的藉口翻看孩子的日記、攔截孩子的信件、修改孩子的報考學校和專業,這份愛就已經變成了阻礙孩子發展的負擔,是有毒的愛,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家庭氛圍寬鬆自由,用良好的親子關係滋養孩子的內心;

家是溫暖的港灣,是孩子疲憊時的溫暖窩,如果孩子迷茫、受挫、無助時無法得到家人的安撫和支援,他只能在網路世界或者同齡人那裡尋找一絲絲溫暖,但是很多時候付出的代價卻是非常大的。希望孩子們在想到家的時候,就是溫暖的放心的、可以任性撒嬌的,無論自己做的有多不好,家人都不會嫌棄自己。學會用幽默的方式鼓勵孩子,讓生活處處充滿溫暖和友愛。

*多多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

青春期的孩子是構建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時期,除了自我評價之外,他對自我評價的依據主要來自於家人的評價和同伴的評價,他會在家人的口中形成一個自我的認知輪廓,所以家長最初怎麼評價孩子真的非常重要。

家長們一定不要只盯著缺點和不足,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是需要鼓勵來滋養的。著名的心理學家艾斯利提出的情緒認知法指出,影響人們的並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這件事情讓你產生的認知,這種認知會影響你的決策和行為。

當孩子經常處在打擊、貶低的環境中,他就會產生自己真的什麼都做不好的基本認知,即便有些事情透過努力可以做到,他也會因為擔心失敗而無法正常發揮,結果真的失敗了,這種失敗反過來印證了自己的無能為力。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成習得性無助,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失敗者,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什麼事情都不敢去嘗試,這時候真的很難矯正了,因為他的自我認知已經基本成型了,改變起來非常難。

總之,青春期是非常關鍵的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孩子面臨迅速的身心發育變化,還有學習和人際壓力,性格不穩定是必然的,家長要給予理解和幫助,尊重孩子的變化和獨立,給孩子更多的選擇空間和生活空間,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永遠站在他這邊,讓青春期的孩子能順利度過這一階段。

作者:四點老師,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二寶媽媽,記錄育兒趣事,探尋育兒規律,不做完美媽媽,做一個跟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長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