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此時隨機問一位家長,如果有機會免費送自己的孩子出國讀書,大概90%的家長都會選擇同意。在我們的認知中似乎國外的教育更好,這個\'\'更好\'\'包含著很多籠統的概念。
自世界步入現代化社會以來,歐美國家對於物理學、化學、數學等近現代學科的探索和理論儲備在世界上是佔據主導地位的,因而我們國家從上世紀就對西方先進文化有著尊敬、好學的精神。
在教育領域,歐美國家對於心理學、兒童教育學的理論搭建也遠遠走在世界前端,近些年來,媒體不斷地為我們引進了西方優秀的教育理念,確實讓我們越來越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不斷去調整我們的育兒理念,並且獲得了很好的成果,解決了很多家庭中親子之間互相不理解的問題,避免了很多教育悲劇的產生。
我們對於\'\'送孩子出國\'\',在知識的硬體條件上是非常向往外國的教育條件的,這無可厚非,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孩子卻並非我們嚮往的那樣——得到彼此尊重的教育方式、優越教學環境、與西方理論相適應的西方思維引導孩子更輕鬆地理解知識,反而,孩子的學習還不如國內的孩子。
學業不理想讓孩子內心受挫,獨自在國外遠離家鄉的孤獨讓孩子更加茫然,原本的憧憬和嚮往落空,家長往往會覺得自己花了這麼多錢送孩子出國,卻得不到想象中的成績,就把失敗歸咎於孩子身上,但是,這樣的想法真的對嗎?
你真的瞭解\'\'出國上學\'\'的真面目嗎?
外國的教育真的\'\'先進\'\'嗎
如前文所述,家長們所憧憬的外國的教育水平,往往是認為外國的教學硬體條件比國內強,但是要說起\'\'硬體條件\'\'是什麼,家長卻未必說得清。
1. 盲目跟風、漸行漸遠
關於\'\'出國學習哪裡好\'\'這樣的問題,家長往往會信服那一套標準的說法:
教學輕鬆易懂、採取先進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們輕鬆掌握知識而不用被堆積如山的練習和考試淹沒;無論是小學生還是大學時,假期都很多,孩子的情緒和狀態都很陽光,每天的課程也不多,很早就能放學;上課像玩一樣輕鬆開心,學校還會開設各種課外技能學習,孩子似乎也學到了不少東西,老師們常常誇獎孩子,只要一問起,就能說出孩子的眾多優點,讓家長覺得孩子真是長大了。
要說起來,家長會覺得,歐美的學校和國內的學校差別也太大了,\'\'學生不用再承受巨大的壓力進行學習,而歐美的老師們對待學生都很尊重,很會引導孩子學習,況且他們從不體罰學生,他們比較重視法律\'\'——這,就是家長們認知中的歐美學校。
於是,在各種廣告和鼓吹下,這樣的錯誤的資訊就被家長們全盤接收進來,並且信以為真地認為,歐美國家的孩子們不需要進行繁重的學業學習,就可以順順利利的畢業,進入社會獲得職務,在工作中繼續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
而自己孩子只需要把英語學好就行,\'\'再說了,在歐美國家呆幾年,有英語環境,不用辛苦學習也能把英語學好了,透過考試拿畢業證都是小意思,只要娃認真踏實學習就行\'\'。
我只希望各位家長明白,對於國境線之外的土地,家長從來沒有親眼見過他們的生活,也沒有任何渠道對這些國家的文化、歷史、社會性質有深入的理解,僅僅透過一些機構的廣告和推銷員們半個小時的單方面演講,是無法得知歐美國家教育系統的真實面目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該憑著自己慣有的對西方國家的印象,就產生盲目崇拜的心態,\'\'跟風\'\'行為在很多時候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只會讓我們遠離事物的本質。
2. 不明就裡、學業失敗
當資訊的獲取渠道是推銷員、廣告以及和自己關係並沒有好到每句話都講實話的親戚或者朋友時,其資訊的可信程度令人質疑,資訊的貧瘠也應該令人深思,但家長們的亢奮程度卻已然達到了飽和,於是孩子們往往是在這樣資訊不健全、不真實的情況下,就貿然被送出了國。
很多孩子在國外的生活中,其實也並沒有一個統觀歐美國家教育機構的方式來讓自己清醒,所以孩子們就這樣在錯誤的資訊情況下全憑著自己的天性在生存。
好學的孩子可能會覺得自由時間太多太浪費,不如多學習來的實際,而多數孩子因為在國外人生地不熟,很難有勇氣外出,能夠獲取的學習方面的資訊也就更少了,因而大多數孩子就滿足於學校教授的課程,當學校放假的時候,孩子們也就放假、娛樂,即使他們想要好好學習,除了課本知識以外也很難認知到外國教育理念的核心。
於是,因為\'\'聽話\'\'、\'\'認真跟著學校走\'\',中式思維的我國的孩子們,因為對學校的信任,反而更容易畏首畏尾,夾在國外的環境和家庭的捉襟見肘之間,將自由時間多用於娛樂、運動、打工之類並不重要的事情上,即使上學再認真,也荒廢了學業。
\'\'送出國\'\',經濟條件是硬性指標
家長此時會很好奇,為什麼自家的孩子這麼聽話,以優秀的成績完成了學校的課程,為什麼還是不如那些歐美國家的孩子,為什麼他們能夠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我們家孩子完完全全是跟他們一樣在學校裡學習,卻考不上那些名牌大學?
這其實非常簡單,就像我們國家的孩子,從小週末兩天就被塞滿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一樣,歐美國家的公立教學機構也是如此,並且比我國的學校更加\'\'寬鬆\'\'。
歐美國家的教育模式,是一種符合其國情的模式,他們讓學校的學業難度較低,授課內容比較簡單,但是入學考試的門檻卻比較高,因此,當國外的家長們想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一個名牌大學的時候,他們就需要花錢給孩子報名各種各樣的補習班。
國外的優秀學校,校內供給學習的公共資源很強、入學門檻高這些特點讓學校變得更像是一種能力的證明,而並非以教學師資力量為重點,只有考入優秀的大學後,你才能感受到與學校名氣相匹配的教學水平。
也就是說,國外公立學校的小學至高中階段的學校,更傾向於一種能力的證明,學生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家長證明家庭的經濟能力。
這樣的教育機構運作方式,也正符合其資本主義社會性質,對於歐美國家來說,人和人之間的資本水平本就是不平等的,學校對孩子的\'\'不作為\'\'只能由家庭的經濟條件去彌補,也就劃分開了歐美國家的社會分工形式。
當然,在歐美國家,也有很多家庭經濟水平並不高,但是家長願意傾其所有供孩子上優秀的學校,這樣的家長和我們這些希望孩子獲得優質教育的家長心態是一樣的,只是他們比我們更加熟悉這個\'\'遊戲規則\'\'罷了,而我們,花了那麼多\'\'冤枉錢\'\',卻往往摸不到入學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