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提到:“破虜忠名萬古秋,三分割據百年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關羽在三國時期所創造出來的忠義形象和歷史功績,值得後人銘記千秋萬代。雖然關羽作為三國時期的名將,所創造出來的政治功績十分顯赫,但是在襄樊之戰中也命喪益州,留給了後代無數喜愛關羽形象的後人們,無盡的遺憾。那麼,如果當初關羽在襄樊之戰中突圍成功,順利回到了蜀漢之地,那麼關羽會不會有其他的政治結局走向呢?
公元217年到公元219年,是整個漢中之戰的時間點,然而劉備大軍一直想要討伐曹魏,於是和東吳達成了友好相處的契約,但是在兩軍夾擊的情況下,曹魏的軍隊勢力依然無法被削弱。公元217年,劉備先是派吳蘭和馬超等人前去應戰,然而曹仁和徐晃等人又殺了劉備一個措手不及。所以劉備在公元218年,決定親自率蜀漢大軍去討伐曹魏,當時迎戰的曹魏將軍正是夏侯淵的副將張郃。
曹操兵營中的能人志士者很多,張郃雖然為夏侯淵的副將,但是名聲很高,擁有五志才子之首的名號。所以劉備在大軍前來討伐時,張郃的軍隊勢力也穩然不動,在經過雙方較量之下,劉備也沒有撈到好處。對於這樣的情形,曹操這邊反而很滿意,認為劉備和自己軍營中的一個副將打了平手,臉上十分光榮。
但是219年,夏侯淵聽聞自己的副將正在被蜀漢大軍夾擊的狀態之中,所以毅然決然的想要前去支援自己的副將,然而途中被黃忠突襲斬殺。夏侯淵的軍事地位對於曹魏大軍而言是幾大將軍之首的地位,所以關羽剛好就瞄到了這個契機點,想要乘勝追擊討伐曹魏,大打曹操之氣焰。
於是在公元219年,漢中之戰結束之後,緊接著同年關羽又發動了襄樊之戰。而關羽也並不是意氣用事,想要趁勝追擊,幫助哥哥劉備取得更穩固的漢王之位。但是在襄樊之戰中,關羽還是大敗而歸了,不僅沒有回到蜀漢的機會,而且也痛失了荊州。對於關二爺為什麼會在襄樊之戰中大敗,後來的歷史愛好者也總結出了大致兩個致命錯誤點。
第一大錯誤在於,關羽當時沒有聽取馬良的建議,選擇了不靠譜的大將來保護荊州。三國時期荊州原本就是重要的地理要塞之一,然而關羽卻沒有重視起鎮守荊州的重要性,所以導致了後背受敵,必然大傷元氣。鎮守荊州的人員,關羽選擇了傅士仁,這個人在馬良眼中並不可靠,因為一直以來傅士仁都沒有做過什麼比較大的政治功績,而且人品敗壞。所以傅士仁被關羽選做去鎮守荊州,原本就已經錯了第1步。
第二大錯誤點在於,關羽在北伐的前線,由於後方荊州的供糧出現了問題,所以當時一向口直心快的關羽就出了一個下策,先是口頭上揚言要在大勝歸來之後,將鎮守荊州的傅士仁軍法處置。緊接著又搶斷了孫權的軍糧,這對於一向孫劉交好的東吳而言,原本就是不義之舉。
要知道孫權之前就已經和關羽提過親,想將自己王公貴族後代與關羽家對的子女進行聯姻,由於關羽本人看不上孫權的王氏後代,所以拒絕了。關羽現在又把孫權的軍糧給搶了。這種矛盾就不僅僅只是關羽和孫權之間的個人恩怨了,就可以上升到蜀漢與東吳之間的友好關係了。
公元220年,孫權氣急敗壞之下便毅然決定發兵攻取荊州。由於鎮守荊州的兩大官員分別都是蜀漢的無用之人,孫權沒用多少時間就將荊州化為己有。為什麼孫權這麼快就能拿下荊州呢?因為關羽之前放了狠話說回到荊州時,必將懲處傅士仁。所以守城之將傅士仁看到東吳大軍已到城池之下時,二話沒說就打開了城門。所以關羽失去荊州很有可能並不僅僅只是失去一個城池那麼簡單,還在於多年來的恩怨之下,關羽已經痛失人心。
腹背受敵的關羽,只能帶著僅有的兵力向益州方向進發,避開東吳的追捕勢力和曹魏等人的進攻。最後導致關羽在沒有救兵快速支援的情況之下,被東吳的追兵在臨沮給斬殺了。後來很多喜歡關羽形象的後代讀者認為,如果關羽可以在東吳追兵的包圍之下突圍,成功回到了蜀漢,或許會有以下幾種結果。
一:保全性命的關羽回到蜀漢之後,劉備必將重罰。荊州原本就是三國時期兵家的必爭之地,由於關羽在北伐曹魏的時候,選擇鎮守荊州的人選不對,又沒有聽取馬良謀士的忠勸,所以導致蜀漢痛失荊州,這一事故必將以軍法處置。但是關羽又作為蜀漢的大將之一,三局鼎立的狀態又沒有得到穩固,所以劉備也不可能會將關二爺斬殺,畢竟讓其將功補過,重新收回荊州也有可能。
二:保全性命的關羽,有可能會在劉備的要求之下與孫權繼續交好。孫劉之間的聯軍已經成為三國時期的一段佳話,雙方創造出來的一系列戰績都不是吹出來的,所以為了顧全大局,劉備必將會維持東吳之間的友好往來。如果關羽保全性命回來的話,劉備必將與孫權繼續聯盟,甚至很可能會考慮勸說關羽讓其子女與孫權的王室後代結為姻好。
總之,關羽如果在襄樊之戰中保全了性命,回到了蜀漢成都,那麼很有可能就會“必有後福”,因為劉備不可能無視關羽的忠誠度和武力值,必將會繼續對其重用。所以後代人猜測即便關羽回到了蜀漢,也有可能會被斬殺,但是劉備當時正需要人才擁護自己的漢王地位,不可能會動關羽的。即便是退一萬步說,關羽、張飛、劉備三人之間還有桃園三結義的情感在那裡擺著,頂多劉備會將矛盾點引發到鎮守荊州不利的傅士仁身上,也不會動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