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更“獨立”?3個方法,讓孩子遇事有主見,做事不拖拉

文 | 小微談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陪伴孩子在家學習,家長多少會有些心塞,因為平常的時候面對孩子一些不好的習慣,我們暫且可以忽略,正所謂“眼不見為淨”,可是當我們每一天都與孩子的陋習相處時,就會變得沒有耐心。

所以,這段時間不少家長吐槽,孩子在家裡學習拖拖拉拉,做事需要別人催促的習慣簡直太頭疼,怎樣才可以讓孩子獨立而有主見呢?

朋友小張最近總是在社交平臺上發牢騷,一會兒又是上課遲到了,一會兒又是吃飯的時候看電視。總之,他基本上每一天都在糾結孩子東西亂丟、做作業不準時、上學不自覺的毛病,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孩子有多麼的叛逆不聽話。

實際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容易出現一些問題,例如拖延症等,想讓孩子做事不拖拉,果斷一些,並沒有那麼容易。對此,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少不了,對於孩子的主見,家長應該從這些方面著手改變。

一、為什麼很多孩子缺乏“獨立性”

1、沒有“動手”的機會

孩子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上學書包裡放什麼都是爸爸媽媽整理好的,這樣的生活,孩子怎麼可能有“獨立”的能力?

孩子缺乏某些方面的素質,大部分原因都是出在家庭的生活和環境,而孩子沒有動手的機會,事事被父母安排,缺乏對生活的實踐,就是原因之一。

2、家長過於寵愛

“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這句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當前社會家庭中,家長對孩子的態度。

因為有的家庭可能是兩代人甚至是三代人照顧一個小孩兒,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孩子很容易被寵壞,家長的關心也會多一些。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孩子們,自然會因為被照顧的太周全,而變得缺乏獨立的能力,沒有主見。

孩子缺乏獨立性受各方各面的影響,但是最終的原因,都應該歸結於其家庭的影響,對此,家長們需要重視。

二、“獨立”讓孩子有主見、不拖拉

為什麼總是要求孩子要獨立,要有自己的思想呢?這是因為獨立代表了一個人的素養,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脫離家庭的生活,進入社會,他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與人相處而方式。

學習中,沒有獨立能力,孩子就像是做題的機器,只知道跟隨別人的安排,毫無主動學習的可能性。

好的獨立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集中注意力,不再東張西望,有自己的安排;上學起床的時候不再拖拖拉拉,逐漸重視“時間概念”。所以,你還覺得獨立的能力與孩子的學習無關嗎?

三、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1、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能力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獨立能力培養的基礎,因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在家庭的課堂中,孩子可以掌握外界社會需要的很多能力,例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書桌等。

生活能力的培養,是一個人獨立的重點,照顧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孩子獨立開始。

因而,家長們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進而提高其獨立性。

2、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

除了家庭的獨立培養,學習也是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重點。比如自己收拾書包,在上課結束後,自己整理作業,而不是上了一天的課回到家後還要問爸爸媽媽,自己一天的作業是什麼。學習過程更是成長過程,父母應該做引路人而不是替代孩子做決定、做安排等。

所以,想讓孩子變得獨立而有主見,父母應當注重其學習習慣的培養,諸如學習的計劃、學習目標的樹立等,都需要孩子自己的參與。

3、引導孩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獨立解決問題也是一個人“獨立性”培養的關鍵,因為當問題出現時,孩子能否自主解決,自行面對,還是害怕不已,向父母求救,二者產生的結果會截然不同。

面對選擇時果斷,不依賴,不推卸,主動承擔,這有利於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效能的認知,進而提高“獨立性”。

讓孩子更“獨立”,生活和學習兩個方面都應該被看到,家長的引導可以從身邊出發,從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開始。

(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這裡是小微談育兒,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60 字。

轉載請註明: 想讓孩子更“獨立”?3個方法,讓孩子遇事有主見,做事不拖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