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北京應急響應級別調至二級,中小學各年級一律停止到校上課。對於復課不久又要居家學習的孩子們來說,如何調整情緒,面對疫情常態化下的學習生活,成為一大考驗。
針對後疫情時代青少年群體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團中央12355青少年網路心理諮詢平臺負責人、《新冠肺炎防控青少年心理諮詢百問百答——來自12355的聲音》副主編許建農在剛剛閉幕的北京書市上舉辦了一場專題講座,結合疫情防控新形勢,為增強青少年心理防護能力支招。
近半數青少年感到“憋悶”“恐懼”“緊張”“北京市近日出現了一些新的疫情情況,各項防控措施也會更加嚴格,可能各位同學和家長又開始感到了一種壓力。”許建農坦言,這樣的情緒變化很正常,因為疫情防控不僅僅關係到疾控人員和醫務工作者,更與每個人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
疫情期間青少年心理狀態、生活狀態調查
據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面向全國10萬青少年開展的抽樣調查顯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近半數的受訪青少年認為自己受到“憋悶”“恐懼”“緊張”情緒困擾,約三成受訪者表示“全天基本離不開手機”,還有10%的青少年“一天中什麼也幹不下去,就是玩遊戲”,甚至出現因為玩手機和遊戲導致家庭矛盾的情況。許建農認為,這些疫情期間常見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如果不在後疫情時代加以解決,將有可能成為一種慣性,影響到孩子長期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許建農分析:“青少年處於成長階段,他們情緒的成熟度比成年人差很多。雖然疫情集中爆發階段已經過去,但疫情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持續的。”比如:疫情期間遭受較大沖擊的青少年可能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疫情反覆導致情緒波動,容易產生親子衝突和家庭矛盾;部分學生復課後成績下滑,心理壓力過大;長期居家學習難以適應復課後的作息,產生睡眠問題;青少年返校後對來自疫情發生地區的同學產生恐懼心理,影響人際關係,等等。“所以,後疫情時代心靈‘戰疫’仍不容忽視,必須作為一場持久戰來應對。”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需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疫情防控期間,12355在的心理諮詢量成倍上升。“僅2月29日一天,網上諮詢數量就有300人次,很多是孩子跟家長鬧矛盾的問題。孩子在家期間不想吃、不想喝、不想寫作業,就是玩遊戲,家人一管,立刻發生矛盾,把門一關,家人也進不去,這種情況發生的比例非常高。”
對於孩子過度沉迷手機遊戲的問題,許建農給出了非常具體的解決方法。首先,家長要有控制能力,“如果家長玩手機的時長超過孩子,就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家長的示範作用對孩子的影響巨大。”其次,如果雙方出現嚴重衝突時,建議家長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商量出一個如何使用手機的辦法,“這時候家長和孩子都讓一步,如果有可能的話簽訂一個家庭協議,互相監督對方執行。”他認為,家長也不能一看見孩子玩手機就如臨大敵,因為很多學校的課程和作業都需要用手機來完成,家長應該注意瞭解孩子對手機的真正使用情況。至於廣大家長最頭疼的“網癮”問題,許建農分析,“有網癮的孩子基本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缺乏成就感的孩子,他可能學習成績不好,可能家庭關係出現問題,可能朋友少,就去網路裡找成就感。”所以,想要真正戒除網癮,需要找到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根本問題,再尋求對策。結合當前防疫形勢,許建農也就如何疏導青少年心理問題提出幾點建議。“青少年要學會識別與接納自己的情緒,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工作、家庭本身。對於部分青少年容易出現的拖延症,建議將完成學業任務的目標一步步細化,先完成容易完成的,焦慮感和拖延就可能慢慢緩解。”家長應該和孩子多溝通,讓孩子把心裡的恐懼、憂慮說出來,同時家長們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生活中不要把消極、恐懼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如果發現青少年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創傷後應激障礙、幻覺、嚴重的睡眠障礙等,應該及時到醫療機構、專業部門尋求幫助。”許建農強調。升學就業壓力大,如何面對疫情下的畢業季?互動環節,觀眾們紛紛就自己關心的問題向許建農諮詢。一位高三畢業生家長提問:“孩子近期面臨復課又停課又復課的狀態,感到學習節奏被打亂了,還經常無助、焦慮,不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學習和心理狀態。”許建農談到,對即將面臨高考的同學們來說,自我調控能力在關鍵時刻非常重要,“同學們應該建立自己一定的生活規律,一定的信念和計劃,儘量不要因為外界的變化而輕易改變自己學習、生活的規律,這些規律性的東西才能讓你正常地發揮出自己平時的學習水平。”一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問到:“最難畢業季,面臨畢業、就業、學業等很多壓力,感到迷茫,應該如何自我調節?”許建農表示,首先應當認識到就業焦慮不是隻在自己個人身上存在,國家也已採取很多政策措施來緩解今年的就業緊張問題。“畢業生們要理性、客觀、活在當下,不妨把自己的第一步踩得穩一點,找準定位,不要好高騖遠,是金子總會發光,有能力的人肯定會不斷獲得成長。”講座最後,許建農總結:“歷史上每一次災難無不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面對疫情,我們更應該增強自己的信心,透過疫情我們看到國家的偉大、民族的偉大、黨的偉大,看到青少年們在疫情中的成長。”他希望青少年朋友們能認識到,每個人經歷的挫折和打擊都將成為自己前進的動力。“我們的孩子們在青少年時期出現一些問題,沒什麼可怕的,第一是接納,第二是讓孩子們透過挫折,讓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堅強,並且以此為財富,在今後的成長中煥發出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