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10月3號,分裂了近半個世紀的德國重新實現統一,但這次統一是內部的統一,與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程序大不一樣,德國不僅沒有收回失去的故土,反而在法律上杜絕了擴張的可能,新德國的憲法明文宣告:“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當時的德國還有很多二戰前的一代人,他們對失去的大片故土是如何看待的呢?
今天的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是除俄羅斯之外人口最多的歐洲國家,德國的製造業在全球享譽盛名的同時,它在科研領域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也就是說德國的軟、硬實力依舊是歐洲的老大哥,如此強大的德國怎麼會對失去的1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無動於衷呢?其實,如果時間向前多推20年的話,德國的空間損失高達18.3萬平方公里,兩次大戰讓德國丟光了老本。
德意志第二帝國(1871年—1918年)是版圖最大的德國,不算殖民地的話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今天的德國面積僅有35.7萬平方公里。不得不說失去這些土地對德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今天的德國工業和新興產業發達,但農業並不能自給自足,由於耕地太少,德國的農民都要經過嚴格的考試才能上崗,而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等德國失去的土地,原本就是德國的農業區,如果這部分土地尚在德國版圖之上,對德國社會將有極大的增益。
其實,德國人又何嘗不想收回失去的土地呢?哪怕只是將版圖恢復到1919年的樣子,這一年一戰結束德國無條件投降,協約國奪走了德國八分之一的土地。其實對於對於一戰失去的土地德國社會並沒有太多不滿,比如著名的統帥曼施坦因就曾在回憶錄中說:要尊重波蘭想要爭取漁港的要求,這說明德國在二戰前的大多數人都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執著於領土。
在東普魯士和波美拉尼亞之間的土地(西普魯士和波茲南兩個省),是在1772年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之後才加入德國的,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還不到150年,這部分土地還給波蘭是德國社會的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還有德國西部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之後才加入德國的,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到50年,而且法國確實在戰場上擊敗了德國軍隊,既然當初靠戰勝法國才奪取這兩個省,那麼輸給法國後理應還回去,這點紳士風度德國人還是有的,與之類似的還有的丹麥佔據的北石勒蘇益格,這部分土地並不會讓德國人記憶猶新,要不是經濟危機擊垮了魏瑪共和國的經濟,也不會讓野心家利用所謂復仇的情緒。
但是,二戰結束後被奪走的波美拉尼亞、西里西亞、東普魯士3個省是絕對不能忘記的,這三個地區的面積之和約10萬平方公里。東普魯士在二戰之前從未屬於過波蘭或者俄羅斯,這裡是條頓騎士團征服普魯士人之後獲得的土地,條頓騎士本就是以德國人為主,後來該騎士團勢力萎縮透過聯姻的方式成為德國的一部分,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一個強大的普魯士王國,這個王國熬過了30年戰爭,幾乎以一己之力扛住了歐洲主要大國的圍攻,又在拿破崙戰爭中充當了反法聯盟的中流砥柱,最後完成了對德意志的統一大業,普魯士在德國曆史上是極其輝煌的一頁。
可如今,普魯士與德國幾乎沒有半毛錢關係了,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都不在德國境內,這個曾經的德國代名詞永遠的離開了德國。在1944年蘇聯軍隊第一個進入上述三個省,見識到蘇軍殘酷的暴行之後大量德國人逃離家園,這些人的後裔至今仍居住在德國西部,但他們對故土肯定是有深深懷念的,蘇聯佔領德國東部三個省後,還武力驅逐了1600萬原住德國人,
90年代兩德統一時,德國人還真的做過向東推動邊界線的夢,上文所說的新憲法確實宣告德國所有的領土都已經統一在一起,但也強調這個憲法是可以更改的,憲法本身允許有新憲法出現,也就保留了對外索取領土的可能性,不過現實很快打了新德國的臉,即將解體的蘇聯死而不僵,它在民主德國故地和波蘭仍舊擁有幾十萬精銳駐軍,這讓波蘭有足夠的勇氣同德國談判, 1990年11月14日德國接受現實仍舊以奧德河-尼斯河為東界。
其實,德國人太著急了,因為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已經宣佈自立門戶,蘇聯大廈將傾,隨後喬治亞在第二年4月單飛,在1991年整整一年的痛苦之後,蘇聯帝國壽終正寢。那麼在這一年時間內德國有沒有機會做點什麼呢?也許德國自己也認為沒有抓住有利時機做點什麼,隨後在新生俄羅斯最痛苦的時候,提出用俄羅斯拖欠德國的債務換回加里寧格勒,這是當年東普魯士的主體部分,但出於各方面原因俄羅斯就算心裡願意也只能強硬拒絕。
也許我們可以從德國人對波美拉尼亞、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的稱呼上得出結論。西德一直有收回這三個省的聲音,將這三個省稱之為:“波蘭和蘇聯統治下的前德國領土”,對面的波蘭也是針鋒相對,他們稱之為“收復的領土”,說實話這個說法有些牽強,因為早在12世紀這些土地就屬於德國了,波蘭享有這些土地遠在中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