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神秘人物,到底是將軍還是“大盜”?
莊蹻是戰國後期楚國的一位風雲人物。令史學者困惑難解的是:史籍中關於他的記籍矛盾百出,他忽而是聽從國王調遣的能攻善戰的將軍,忽而是被當時統治者視為“大盜”的農民起義領袖。
那麼莊蹻真實面目如何?
這是史學界長期爭論,至今仍懸而決的問題。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說:
“楚威王時,使將軍莊漭將兵”,
沿長江西征,一直打到今天雲南的滇池附近,使這一帶歸屬楚國。恰在這時,秦軍攻佔巴、黔中郡(今四川南部和貴州東部一帶),切斷了莊蹻歸楚的道路,莊蹻就據云南之地自立為王。
晉代的《華陽國志》也作了大體相同的記述。據說莊蹻還為“楚莊王苗裔”,是楚王室。
《荀子·議兵篇》列出“齊之田單、楚之莊趼、秦之衛鞅、燕之繆蟣(即樂毅)”均為當時善用兵的名將。
但是另有大量的記載指出莊蹻是楚國農民起義領袖。《呂氏春秋·介立篇》提到“莊躊之暴郢”,彼此“相暴以相殺”。高誘註解說:
“莊蹻,楚成王之大盜。”
說明莊蹻統率的農民軍曾攻打楚國都城郢。《論衡·命義篇》出說“盜蹠、莊斷,橫行下,聚黨數千,斷斬人身”。《韓非子》曾提及有人向楚王諫道:“莊蹻為盜於境內”,官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莊蹻的起義對楚國統治階級的打擊十分沉重,《荀子》稱“莊起,楚分而為三、四”;《商君書》則說“莊蹻發於內,楚分為支”。
以上見之於不同史籍和文獻資料的莊蹻,不僅身份、所作所為不同,其活動的時間、範圍也懸殊很大,如派遣莊蹻徵雲南的楚王,《史記》說是楚威王,《後漢書》等則認為是楚襄王。若按莊蹻與商鞅同時代計,到楚襄王(公元前280年前後在位)時、莊蹻至少也是七、八十餘歲的老翁了,他還能統率大車去遠征山關險阻的雲南嗎?
古今學者對此的見解大體可歸納為三個觀點
其一,認為先後出現的莊蹻應是同名同姓的兩個人。
宋人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指出,莊蹻是“楚之大盜”,與“盜蹠齊名”“為盜於境內”;另一個莊蹻是楚國將軍,“楚莊王苗裔”,這絕不可能是同一個人。
戰國史著名專家楊寬先生修訂重版的《戰國史》中也力主此說。
其二,諸書所載莊蹻為同一個人,
莊蹻先是農民起義領袖,後投降楚王,被任命為將軍。《荀子》認為“楚初為盜,後為楚將”。從時間看,莊蹻起義在公元前201年,後被楚襄王派遣遠征雲南約在前181年,前後正好相差二十年。從時間可以說得通。但是許多文獻都明言莊蹻為楚莊王苗裔,什麼原因導致他去參加農民起義呢?史籍中根本找不到這方面的記載,所以上述觀點只是一種假想。
第三,莊蹻起義轉戰至滇池。
認為楚國到了戰國後期,國勢衰弱不振,在同秦國中原諸國的戰爭中接連敗北,在這種境況下,楚國不可能再派重兵遠至滇池的西南邊地。所以,楚襄王派莊蹻遠征西南的說法,很可能是以訛傳訛。
事情的真相是:莊蹻農民軍在楚國統治者的反撲下,寡不敵眾,莊趼果斷決定向楚國統治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區轉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起農民政權。如果真的如此。這當是中國最早的農民政權。
以上三說,都提出了相對來說有價值的見解和推測,但又都存在著難以解釋的矛盾,莊趼的廬山真面目,確實使人難以洞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