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後,西方傳統強國紛紛沒落,蘇美兩國開始成為世界舞臺的主角。在丘吉爾的鐵幕演說之後,蘇美爭霸的序幕正式拉開。1949年,蘇聯成功引爆了原子彈。這一事件標誌著蘇聯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自此,世界正式進入兩極冷戰時代。
我們知道,蘇聯冷戰的格局一直延續到了90年代蘇聯解體,才正式被終結。
那麼,蘇聯在最巔峰的時期,其經濟、軍事、科技層面發展到了哪個地步,究竟能不能和美國抗衡呢?
一、蘇聯的經濟。
在近幾十年中,人們通常會以GDP總量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然而,GDP這個概念其實是由西方國家提出來的,其使用範圍一開始也僅僅運用在西方國家之中。在冷戰時期,蘇聯一直都實行著計劃經濟,根本沒有統計過所謂的GDP資料。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有關蘇聯時期GDP的資料,其實是透過工業產值來進行估算的。
從資料上來說,1945年到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國民收入一直呈現出一個穩定的增長態勢。到1983年時,蘇聯的GDP總量估算最高達到了993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和日本,排行世界第三。而美國當年的GDP則達到了36000億美元,是蘇聯的三倍有餘。
儘管蘇聯的GDP不如美國,但其經濟增長的勢頭卻保持了長時間的穩定。因此也有西方經濟專家曾預言說,蘇聯的GDP很可能在未來30年中超越美國,迎來一個新的經濟霸權時代。
不過我們知道,蘇聯在90年代就宣告解體。除了政治上的問題外,經濟的崩潰,也是造成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明明蘇聯經濟保持著穩定增長,為何會突然崩潰呢?
原來,從斯大林時期開始,蘇聯的經濟就一直存在著巨大的隱患。
斯大林時期,蘇聯曾經推行了“農業集體化”的政策。“農業集體化”與當時的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存在嚴重矛盾,這使得蘇聯的農業生產力一直都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並且為了能積累資金,蘇聯農民的利益實際上一直都處於被損害的狀態中,這就使得蘇聯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直不高。
實際上,蘇聯自二戰之後便開始著重搞重工業,政府對於農業的重視程度逐漸變低。這種情況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最為嚴重。等勃列日涅夫下臺後,蘇聯經濟上的問題徹底暴露。面對這樣的情況,後來上任的安德羅波夫等人根本無力挽救瀕臨崩潰的經濟。
二、蘇聯的軍事。
得益於對重工業的不斷建設,蘇聯巔峰時期在軍事上的實力是非常強大的。1952年,美國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引爆了第一顆氫彈,蘇聯則在1953年引爆了第一顆氫彈。儘管蘇聯研製出氫彈的時間比美國要晚,但從研發出原子彈到氫彈,蘇聯卻要比美國快了整整三年的時間。
尤其在60年代勃列日涅夫上臺後,蘇聯更是瘋狂地發展軍事產業。由於美國在1965年進入了越南戰爭,並且很快陷入泥潭中,無暇顧及軍事產業。因此到了70年代,蘇聯的核武器的數量甚至超越美國,其軍事實力首次登頂。
80年代,蘇聯舉行了一場代號為“西方-81”的軍事演習。這是一場被西方國家視為蘇聯“大秀肌肉”的表演,勃列日涅夫高調地表示歡迎北約各國領導蒞臨觀看。而蘇聯在軍事演習中展現出的強悍實力,也的確讓整個世界為之震驚。
也在同一年,蘇聯製造出了5000萬噸級核彈,併成功進行了試爆。試驗結果,蘇聯整個北方地區的通訊基本全部中斷,連飛機、雷達也陷入了全面罷工狀態。單從技術和威力上來說,蘇聯的戰略武器在80年代是完全超過美國的。
三、蘇聯的科技。
二戰之後,世界強國開始將眼光從陸地轉移到天空中。1957年,蘇聯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進入太空,成為了人類史上的第一人。
在蘇聯航天科技高速發展的同時,美國卻還執著于越南的叢林。而這也讓蘇聯的航天技術比起美國有了更為顯著的進步。當時一些美國人認為,蘇聯在科技、軍事領域的不斷成功,最終會導致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毀滅。
但讓美國人慶幸的是,蘇聯最終在上個世紀90年代走向了分裂。而世界的格局也從“兩極爭霸”轉化成了“一超多強”。
(參考資料:《蘇聯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