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老師的眼中,“差生”無疑是個令人頭疼的存在。學習不好的孩子們也常常和頑劣叛逆、品行不端、目無法紀等負面詞彙微妙地聯絡在一起。
但我們又是否思考過:“差生”為什麼會成為“差生”?
這些孩子對學習是否有自己的煩惱和疑惑,他們內心又是怎麼想的?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帶著這些問題,韓國EBS教育電視臺以《作為差生活著》為主題,在近一年的時間裡,面向全國中小學生公開招募,收集到了手記、動畫、影片等300多件作品,拍攝成紀錄片《差生》。
在300多名學生的個體故事中,人們發現:成績劃分的等級制度、老師激發的歧視氛圍,以及父母給予的學習壓力,這些對這些孩子造成的傷害可能超乎我們的想象。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傾聽“差生們”親口訴說的故事。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我是什麼韓牛嗎?
需要每天分等級。”
在韓國,大學有著約定俗成的等級劃分,第一等是SKY;第二等是in首爾;第三等是國立大;第四等是地雜大;第五等是專科大;第六等是軍隊。
高二生文星鎮覺得,自己就像是冰櫃裡層層擺放的韓牛,每天按質按量地區分出三六九等。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講臺上,老師拿著李振英的試卷,一邊讀著成績單一邊笑,這讓站在同學們視線中央的李振英感到極度的羞恥。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在韓國,因為成績的等級化,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掉隊的學生。所謂的“差生”等同於“韓國的大部分學生”,因此曾面臨和李振英一樣窘境的孩子們,比比皆是。
在班級裡,成績象徵著階級,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學生之間涇渭分明、水火不相容。成績好的上位圈學生是學校的希望和自豪、未來的光芒;而成績不好的下位圈學生,則是光芒背後成為隨從的影子。
“成績不好的話,就會被老師無視了。”
作為老師記憶中的差生,即使努力得來的進步也不會被認可,鄭永浩覺得,學習變得面目可憎了。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在同學們口中,鄭永浩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鞋墊”,即其他同學走往高處,差生在下面墊著:“反正你也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學,未來只能做些大家都看不上的工作,比如送外賣之類的.......”這些話語深深地刺痛了鄭永浩的心。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據統計,韓國每年輟學的學生高達6萬人,許多孩子因為成績不好感到受傷,因而離開學校。
學校對孩子評價體系和“分流”中只重成績,他們專門為優等生準備自習教室;不顧學生的自尊心,要求學生按成績排名去食堂取飯,老師對待“差生”的態度也是冷嘲熱諷、充滿偏見,這一切的累積造成了所謂的“差生歧視”。
有學生表示:“學習不好就是韓國的罪人。”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全惠媛,19歲,在讀高二的時候因為被老師汙衊在宿舍藏酒,感到太過委屈而輟學。明明犯錯的是住在同寢室的“好學生”,卻因為成績不好,連同品行都要受到老師的質疑。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其實惠媛在中學三年級的時候,成績很好,是班級裡的班長,但高中突然變難的課程讓惠媛感到吃力,成績下滑地厲害。然而真正讓惠媛感到受傷和恐懼的,不是成績下降,而是父母和老師對自己失望的態度。
她說:“最鬱悶的事情就是,我想要好好學習,也想努力,但老師已經不看好我了,甚至連父母都不太相信我。”
一氣之下做出的輟學決定讓惠媛十分後悔,她一邊在便利店工作,一邊準備高中資格證書的考試,看到身邊穿著校服走過的學生們總是十分羨慕,不止一次在心裡對自己說:“想去學校,當初無視老師就好了。”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和惠媛的經歷類似,徐在源在初一的時候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被誣陷偷了一個哥哥的錢,在源說:“我沒有做過,因此覺得很受傷。”
好在,在源的媽媽十分能夠體諒兒子在學校裡受到的不公平對待,並給予了兒子很大的支援,在他輟學的7個月裡,一直用心疏導兒子的心理,最終,一直不愛學習的在源,主動申請了數學旁聽課。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其實,很多孩子“不想學習”、“不願學習”的叛逆行為背後,實際上是對學校“好學生為上”組織的反抗。
因為分數至上,不論是討厭學習而不學的孩子,還是在學習上並沒有天賦的孩子,在學校裡都被簡單粗暴地劃分進差生的行列,被老師和家長指責,因而更加抗拒學習的本能,以報復競爭式學習的體制。
但對於這些所謂的“差生”們來說,他們在校園和家庭氛圍中可能遭受的歧視、偏見,以及語言暴力,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多得多。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因為成績和等級,
我變得冷酷了。”
在“考試至上”、競爭激烈的韓國,補習班甚至發展成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據韓國2011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家長們為孩子補習花去的費用高達180億美元。
為了進入一所好學校,韓國EBS臺紀錄片曾揭秘韓國高考現狀:在學生中流行著“四當五落”的說法,即一天睡四小時的考生會考進理想學校,睡五小時則可能落榜。
校內外的特別補習班裡,到處擠滿了為了擠進上位圈而努力的中游學生們。
圖片來源自網路
在全民向學、高度緊張的氛圍下,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要好好學習的觀念,要考出好成績,要超過別人。學生們從小就知道成績不好的話,交不到好朋友,“考砸了的話人生會非常慘”。
即使是剛剛邁入小學的學生,熬夜也是家常便飯,學習的重擔時常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最早也是12點睡覺,凌晨一兩點的話發訊息給朋友也會秒回。”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高三生洪多藝,老師和家長眼中“別人家的孩子”,然而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她,並沒有覺得自己多輕鬆。
即使考了第一名,也還是會害怕學習,因為第一的地位總是岌岌可危,每次課下做習題時錯誤多了會感到惶恐不安:“有人會超過我,成為新的第一名。”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初中時一直都是全校第一的敏浩,優等生的身份從來沒有被質疑過,但考上特目高之後,怎麼努力都成為不了優等生,巨大的落差讓他難以接受。
看成績單時,如果因為一兩個人下降了一個等級,內心不免會想:“沒有他們的話,我的成績就上去了呢。他們犯一些錯誤就好了。”人因為競爭變得陰暗。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為了應對考試,這些孩子們不得不把自己變成機器。
在韓國EBS臺推出的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16歲的韓國少女藝媛,生活中沒有漫畫書、Kpop或Naver八卦,只有學習、學習、學習。她每天在書桌前端坐十幾個小時,一刻不停地抄寫教科書,抄到閉上眼睛也能寫下來為止。
每次寫作業前,她會先開啟手機裡的直播,“只有親眼看到別人的努力才能刺激到自己。”
考試將至,睡覺的時間被進一步壓縮,藝媛甚至連每天3個小時的睡眠都不能保證,每次學習到深夜,握筆的右手就會生疼。
沒力氣了,她就用橡皮筋將手綁起來,靠著手腕的力量繼續寫,“不那樣的話,我不安心。”為了提神,藝媛每天差不多要喝五六罐咖啡續命。
2015年,平均每天有40個韓國人走上絕路。自殺已經成為韓國人的第四大死因,更是10歲到30歲年輕人的第一大死因。
根據韓國青少年心理調查顯示,韓國14歲到19歲的年輕人中,超過一半的人有過自殺的想法。而心情抑鬱到想要自殺的理由,孩子們提到最多的就是“學習”。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不斷逼迫自己跨越那些不可能跨過的成功和榮譽的標杆,這或許也成為了韓國自殺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夢想和學習之間,
我的人生價值在哪裡?”
李惠媛,高三生。比起學習,她有更大的愛好——畫畫。從小到大,慧媛一直覺得畫畫是最讓人感到幸福的事,還特意買了很多繪畫相關的書學習,繪畫作品像模像樣。
但對於女兒的愛好,媽媽視若洪水猛獸。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因為聽身邊的朋友說,美大畢業的孩子沒有出息,所以在高考之前,她不允許女兒再觸碰關於繪畫相關的東西。媽媽的期待很簡單,那就是女兒能夠考入一個排名靠前的大學,再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為了自己的愛好,慧媛吵過、鬧過,但還是拗不過父母,只能將愛好暫時擱置,埋頭學習,她寬慰自己:“去了大學,就能盡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離開大家共同走的道路,做出別的選擇並不容易。當愛好和學習出現偏差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和惠媛一樣不得已地妥協,但恩泰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恩泰就讀於一所人文高中,他熱愛製作影片,但在學業的重壓下,他的熱情無處施展,每天都很煎熬。父母老師告訴他:“暫時放棄現在的興趣,考上好大學以後,才能好好做。”
只有恩泰覺得奇怪:“以前是想學習都學不了,現在是學不了想學的。想要做影片的話,現在必須要放棄做影片。這多矛盾啊。”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最終,恩泰說服了媽媽,入讀了首爾的一所特高,不僅是英語教學,影片的相關學習也是正規課程,恩泰學得比誰都努力。不斷地參與創作活動,恩泰覺得學習變得幸福起來。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很多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但日復一日的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考上大學的意義在哪裡?大學和自己的夢想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絡?對於這些問題,孩子和父母之間並沒有達成和解。
在韓國的大峙洞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學生的身影,那些剛從學校放學的孩子們,會接踵而至地來這裡報到,一直接受輔導直至十點。對於韓國的家長來說,“這是屬於教育的天堂,所有的大人都對這裡滿懷敬意”。
那些身為差生的父母會陷入自我懷疑,明明在同一個補習班學習一樣的東西,為什麼我的孩子掉隊了?難道是我的原因嗎?
整個社會都被這種焦慮感拉扯著,無人倖免。
其實不論是孩子還是父母,他們都從自己的角度對人生產生了不同的理解。
在韓國,一個人是否能夠進入令人羨慕的部委機關或大公司工作,幾乎完全取決於他畢業於什麼樣的大學和高中,社會無法排除的競爭體系,讓家長們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最理智的選擇。
心疼孩子的心告訴父母:“如果沒有大學,如果沒有社會尺度,孩子們能夠隨心所欲地長大就好了。”但現實是,他們正焦慮地面對地日新月異、激烈競爭的社會,並將這份焦慮不遺餘力地傳遞給下一代。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韓國媒體曾在街頭對民眾進行採訪,90%的父母表示,孩子除了學習就是去補習班,在極高的壓力之下,孩子們的心理狀態很脆弱。
韓國的高中生平均每天要花16小時在學習及其相關活動上,除了學習,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做別的事情。
圖片來源自韓國EBS紀錄片《差生》
在這條艱難的學習道路上,不論是處於上位圈的優等生、中位圈的中等生,還是位於下位圈的劣等生,都不可避免地接收著來自學校老師和父母家庭的諸多壓力。教育變成了機械式的拉鋸戰,而不是一個自我啟迪、發掘自身興趣和潛力的過程。
當這些“差生”僅僅因為成績評定被朋友排擠、被老師輕視、被父母責備的時候,或許家長們能做的,是放下焦慮,傾聽他們的煩惱和恐懼。同樣,父母懷抱著無數期望的同時,也要問問自己:
“到底是要賭上孩子的一生,讓他們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還是讓孩子發掘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Reference:
上觀新聞:自殺率第一高的亞洲發達國家竟是它?日本都要靠邊站
差生1——學習傷痕
精英說:上流社會的教育廝殺有多殘酷,這部韓劇讓3億中產媽媽哭到心碎,我卻看到了童年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