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被父母老師要求更多的可能是學習、興趣特長方面,而習慣養成教育常常被忽略。
其實,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隨著成長逐步養成的各種好習慣。
有些壞習慣,如果不及時糾正可能就會“汙染”孩子的內心,抑制孩子潛能的表達,成為孩子性格中的弱點,對他整個人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比如下面幾種:
1、做事磨磨蹭蹭
我曾經見識過這個孩子,小學一年級,老師佈置的一張卷子,她可以一直從下午5點寫到晚上11點,過程中一會東玩玩、一會西摸摸,最後趴在床上才寫完。
這類孩子屬於典型的磨蹭、散漫、拖延、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慢慢悠悠,這種壞習慣,將來會十分影響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效率。
父母要利用鬧鐘、沙漏、計時器等幫助孩子感知、認識時間,讓孩子能大致明白2分鐘、5分鐘、1小時等時間段究竟是多長,培養最基礎的時間觀念;
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理、可執行的時間計劃表,讓孩子把日常生活中固定要做的事情規定在各個時間段內完成,督促孩子提高效率,堅持下去形成一種習慣。
2、看電視沒節制,愛玩電子遊戲
如今電視、電腦、平板、手機對孩子的誘惑力與日俱增,很多孩子缺乏自控力,養成了看電視沒節制、愛玩電子遊戲的壞習慣,讓家長十分頭疼。
總是沉迷電視、手機不僅影響孩子視力、身體健康,還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導致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時難以集中注意力,年齡越小影響越大。
父母應儘量延長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年齡,幫助孩子找到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做,比如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做遊戲、讀繪本、玩玩具、出去旅行;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比如閱讀、運動等。
3、父母喊他不動
一個同事最頭疼的就是他家孩子的這一點:4歲的小孩子了,有時候叫她做點事或者刷牙,穿鞋子,居然裝聽不見,動都不動,分分鐘就想“火山爆發”。
如果任憑孩子按這樣發展,只會助長他懶惰、散漫的壞習慣,小時候都不聽,長大了更加難以管教。
家長平時減少嘮叨和無效指令,在孩子專注做一件事時不隨意打擾,懂得等待;給孩子發指令時明確、乾脆一點;變換角色,教孩子換位思考,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言行帶給別人的感受。
4、說話含糊吞吐
表達能力也是孩子在校學習和步入社會的核心競爭力中非常關鍵的一項。
孩子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說話含糊吞吐,如果不及時糾正,長大了也很難改變,對他們的求學、工作都很不利。
孩子說話吐字不清、吞吞吐吐,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越早糾正越好。
孩子平時在表達的時候一定耐心聽他說完,不要隨意打斷或否定他,多給孩子信心;
再忙,每天也要儘量抽出固定的時間跟孩子說說話聊聊天,多帶孩子接觸新環境,新夥伴,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帶著孩子朗讀繪本,鼓勵孩子大量閱讀,複述,肚子裡有“墨水”了,表達起來自然會更加流利、有邏輯。
5、公共場合聲大
公共場合是最能看出一個孩子教養的地方,乖巧、安靜、懂得不給其他人帶來麻煩和不便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大家的喜愛和歡迎。
在公眾場合只顧自己,大吵大嚷的孩子,如果家長不去引導,很可能發展成時刻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理心的“小霸王”,今後在人際交往上也容易碰壁。
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當教給他一些公共規則和禮儀,比如公眾場所保持安靜、不隨地扔垃圾、打擾別人、按順序排隊,讓這些好品德從小在他們心中紮根;
洛克說過:“禮貌是一種語言。它的規則與實行,主要要從觀察,從那些有教養的人們舉止上去學習。 ”
因此,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作用,以自身的行動來向孩子傳遞這些正確的價值觀。
0-6歲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不良習慣積累越多,越不容易養成好習慣。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5個糟糕的習慣,請一定要“逼”他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