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國崛起要不惜代價?為何說即便打爛重建也要堅持大國崛起?

由 哈愛朵 釋出於 經典

在經典影視劇亮劍中,丁偉少將的畢業論文尤其振聾發聵,他指出:
“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的周邊地區出現一個軍事強國,不管這個軍事強國有沒有動手的打算,事實上,潛在的威脅已經構成,動不動手的主動權,不在我方手中。”
這個論斷之所以經典,就在於他用短短數語,就將我們面臨的內外環境進行了高屋建瓴的概括。
很多人對西方國家,尤其是瑞士等小國趨之若鶩,嚮往他們“與世無爭”的生活,並不自覺地對我們的社會環境表現出不屑甚至深惡痛絕的情感,這樣的做法不是壞就是蠢。
如果這個世界上處處充滿著愛和溫暖,任何國家都可以走自己的路線也就罷了,但問題是古今中外,世界從來都是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要經歷血與火的考驗。
小國因為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所以依附大國無疑是最好的生存方式,儘管這樣的方式也充滿著危機和不確定性。
但大國能依附誰呢?都說天塌了由高個頂著,但作為高個的大國由誰來頂呢?答案是靠自己。
因為大國的體量擺在那裡,首先對於其他國家尤其是其他大國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所以其他國家在無法收伏這個大國的情況下,為了自身的生存和安全必然會選擇肉體消滅的方式。所以大國為了生存,就必須自立自強,直至大國崛起。
某種程度上說, 大國崛起是名副其實的被動技能,是大國生存下去的必要前提。
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就不存在打爛重建值不值的問題,因為我們別無選擇。
以抗美援朝這場立國之戰為例,當時的我們剛剛立國一年,可謂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急需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當時的朝鮮戰爭局勢已經逆轉,聯合國軍已經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討論的不是出不出兵的問題,而是如何出兵以及何時出兵等問題。因為雖然根據美國方面解密的檔案,當時的杜魯門政府並沒有直接武裝入侵我國的野心,但聯合國軍陳兵鴨綠江邊,整個東北都將直接暴露在聯合國軍的炮口之下。
而且更要命的是,當時的斯大林出於保護遠東的考量,威脅我們要支援金一在東北建立流亡政府,企圖將東北再度變成日俄戰場。
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我們能坐以待斃嗎?當然不能,為了共和國的安寧,我們必須出兵。
鑑於方式中美雙方都無法獲取對方的意圖,所以領袖為應對美國的入侵準備了三套預案,包括全面入侵我國、襲擾我國沿海以及將政府侷限在朝鮮半島,而無論哪一種,都需要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偉大魄力。當時的彭總作為領袖的忠實支持者,曾擲地有聲地表示“大不了晚解放幾年”,並掛帥出征,打贏了那場震撼世界的抗美援朝戰爭。
透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輝煌勝利,美國再也不敢小看我們,在越南戰場上對北緯17度線也膽戰心驚,這場戰爭可謂真正打出了美軍的心理陰影。
而從抗美援朝戰爭以後的越南戰爭等一系列戰爭事件來看,即便我們不參加抗美援朝,美國等侵略者也會以其他理由在其他方向侵略我們,甚至把我們全部打爛,我們根本不可能透過迴避戰爭的方式保全自己。
可以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正是因為以打碎重建的勇氣和決心實現了大國崛起,我們才能以更強大的國力避免打碎重建的覆轍。就像任何國家崛起都需要代價一樣,打碎重建就是我們大國崛起的必要代價。
而這個必需條件,從來都是值得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