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善良,不是教孩子有''同情心'',而是有''同理心''才對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人之初、性本善''雖然人性根本問題一直都是情感研究專家們爭論的話題所在,但是在我們人類社會的教育上。普通情況下,正常的教育都是注重''善良教育''的。

很多家長會結合生活中的事例,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但是很多家長這一方面會出現一個認知上的誤區。

家長們認為,只要孩子有憐憫之心,那就是善良的體現,比如看到路邊乞討的乞討者,會贈予一些施捨,看到受傷的小動物會給予援手相助,聽到他人的痛苦經歷會選擇傾聽和安慰。

家長們認為,孩子只要有''同情心'',那就是善良教育成功的體現。

然而說是並非如此,今天這篇文章也正是要提醒各位家長注意:想讓孩子善良,不是教孩子有''同情心'',而是有''同理心''才對!

一:什麼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EQ理論的專有名詞,是指正確瞭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關懷和情感上的融洽。

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的格式件、地點、事件,把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和體諒他人。

心理學家Teresa Wiseman在研究中表示,同理心需要具備四個特質:

· 一是接受觀點,就是接受他人所說的,或理解他們的觀點為他們的事實。

· 二是不加評論,可以理解為即便他人的觀念不是被自己所認同的,但也不妄加評論、揣測、貶低他人。

· 三是仔細觀察,看出他人的情緒波動和情感需求。

· 四是建立在對過程具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根據對方所表露出的觀念或者情感需求,嘗試與其交流。

具備這四個特質的人,溫暖而智慧,因為他們懂得透過利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法,幫助對方走出情感困局,起到情緒疏導的作用。

另外也要注意,在同理心中,重要的就是''共情''二字。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卻越來越出現在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

羅傑斯是這樣進行解釋的:共情是理解另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就好像你是那個人一般。但同時,你也時刻記得,你和他還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個人,而不是成為了他。

二: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差異

華盛頓大學教授、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將安慰他人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情緒消除(emotion dismissing),另一種叫做情緒指導(emotion coaching)。

在很多人看來,同理心和同情心是類似的概念,它們有相同的詞根,有基本相同的情感生髮和觸發,但是,從心理學角度看,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具有同理心的人的大腦在定義和處理資訊的時候相當繁忙,他們普遍具備察覺他人情感發生波動的能力,並且能夠進行分析,在解碼分析以後,他們還需要讓自己進入到對方的處境,拋開自己固有的情感和觀點,代入對方的思考方式和感情色彩進行思考和體驗。最後,再用對方的感受來輸出關懷、安慰和提供切實幫助的方式。

這個心理過程對於腦運作處理資訊量、心理解析度和速度是有極高的要求,心境歷程長而繁瑣,情感體驗也是多而複雜的。

相比之下,同情心通常情況下是與道德感掛鉤的,包含了情感觸動和行為付諸兩個層面,而付諸於行為則沒有必然性,有的時候即使觸動情感,也僅僅是停留在情感層面,不會發展為行為。

簡單來說,同理心是一種內在氣質,是一種穩定的、不容易改變的心理狀態。

而同情心因為是感情層面的,是每個人都所具有的。

三:同理心的力量

《同理心的力量》的作者Philip曾經說過:如果文明是尊重對方的需求,在促進社會文明方面,同理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有一部日劇受到大家的好評,播放量也是節節高升,名字叫作《深夜食堂》,劇情並沒有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卻深受好評,豆瓣評分9.2。

這部日劇的背景是:

午夜12點,繁華城市的一個小角落裡,一家傳統的日本居酒屋開始營業,在這家狹小的店面,小林薰飾演的老闆也兼廚師和服務員,他左眼有一道明顯的刀疤,但並不讓人,相反他的嘴角總是帶著一抹淺淺的微笑,給人帶來溫暖和信任感。

來飲酒的人大多都是帶有目的的,有的是為了''借酒消愁'',有的是為了把酒言歡,在這部日劇劇情中,來到酒屋的人,或多或少有著自己的故事和困惑,他們會點上一份喜愛的食物,相互傾訴,閒聊。

而酒屋的老闆總是會倒上甘美的美酒,帶著微笑,靜靜的聽著客人們說著自己的故事,或者傾訴著自己的情感。

在深夜的小角落裡,食客們卸下了白天的疲憊和內心的傷痛,他們傾訴,但並沒有人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每個人似乎在老闆的傾聽和微笑中得到了療愈,有了力量去迎接新的一天。

《深夜食堂》的漫畫作者安倍夜郎說:''我想,想要傾訴的人應該並不是在尋求答案,而是希望對方在一旁聆聽,然後用溫暖的目光注視著自己吧。''

這其實就是同理心的力量,是善良的真正精髓。

四:培養孩子擁有同理心

說到這,很多家長肯定多多少少發現自己在善良教育上踩到的誤區,也急於知曉培養同理心的方法究竟為何。其實同理心的培養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不僅需要方法和心態上的引導,還需要時間經歷去慢慢的自我感悟。

不過在同理心的初期啟蒙上,還是可以為各位家長提供以下幾條建議:

1.家長學會傾聽

首先,家長要先帶個好頭,要想孩子具備同理心,自身以身作則,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學會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比如在孩子情緒出現波動的時候,家長要就靜下心來安撫孩子,瞭解孩子情緒波動的原因。

2.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還可以藉助機會來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比如孩子犯錯侵犯的他人的利益,那麼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思考——''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想?你會怎麼做?你為什麼這麼做?''透過身份的交換,讓孩子懂得將心比心,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體驗。

3.提高察言觀色的能力

同理心不僅僅是情感上的互通,更重要的還是幫助對方進行情緒引導,那麼就需要孩子們更加仔細的進行觀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懂得察言觀色,只有這樣才能更為貼切的給出對方想要的安慰和引導,才能讓同理心真正的發揮感知效果。

每個孩子其實都是善良的孩子,家長們只要運用對方法,幫助孩子提高同理心意識,就可以幫助其在生活和社交上更加的如魚得水。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80 字。

轉載請註明: 想讓孩子善良,不是教孩子有''同情心'',而是有''同理心''才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