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精讀”效果不好?2個雷區要避開,3個竅門要記好

上週四分享了一篇如何陪孩子精讀的文章,收到很多留言,非常感謝大家的認同。

其中一則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家長都清楚,精讀討論能迅速提升孩子的思考和表達能力。(研究已證實,閱讀時討論,孩子大腦語言區活化非常明顯)

但是----

孩子不喜歡討論怎麼辦?

具體又要怎麼討論,才能收穫一個思維敏捷、表達清晰的孩子?

有此疑問的爸媽,相信今天文章能給你啟發。

因為接下來,我會結合自己在閱讀領域的經歷來為大家詳細解讀這個問題。

其實,不論是我自己孩子還是我伴讀過的孩子,剛開始都不是天使娃,但親身體驗告訴我,良好的共讀技巧,確實可以讓一個普通孩子迸發光芒,展現出寶貴的思想火花以及遠超同齡人的口頭表達能力!

做到這一切,你只需在閱讀時避開兩個雷區,然後靈活運用後面介紹到的三種討論方法。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討論?

你或許也曾試過在講繪本時和孩子聊點什麼。

“寶貝,你最喜歡故事裡哪個角色?為什麼喜歡他啊?”

然而你發現孩子缺少互動的熱情。

他用最簡短的句子回答完你的問題,緊接著就問:

“媽媽,好了嗎?我可以去玩了嗎?”

真是令人沮喪啊。

你忍不住懷疑,是我的孩子不愛表達嗎?

不是的。

表達是人類的天性,尤其孩子,面對自己熟悉的人,他們樂於敞開心扉。

那麼,是什麼消減了孩子互動的熱情,表達的動力呢?

兒童閱讀領域先驅艾登.錢伯斯提出了兩個“討論雷區”,大家不妨“對號入座”,看看是否踩雷。

帶著質疑味的“為什麼”

不瞞你們說,這也是我踩過的雷區。

當千尋說“我很喜歡故事裡某個角色”時,我會下意識地問:“是嗎?為什麼呢?”

然後,我看見她不是露出痛苦的表情,就是迷惘地皺著眉,這些都是“天即將聊死”的跡象。

問“為什麼”有什麼不對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我們這麼提問時,語氣聽來往往有點拷問的意思。

其次,沒有人可以三言兩語把喜歡或不喜歡某個角色/某本書的原因解釋清楚。

如果你真這麼問,就別怪孩子以籠統答案作答,比如他很善良,很有趣。這種問題對推動討論沒什麼幫助。

好的方法是把“為什麼”換成“說來聽聽”。

比如“呃,你喜歡大衛,喜歡他什麼呢,說來聽聽吧!”

然後你會驚喜地發現,用“說來聽聽”代替“為什麼”,孩子的反饋大不同!

藉機教訓

親子共讀時,我們總是試圖從故事連結到孩子的生活經驗。

這原本是好事,但很多父母錯將連結生活經驗等同於藉機教訓孩子。

比如,講完《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就說“你看你平時刷牙就不認真,遲早像鱷魚一樣進醫院拔牙!”

如果討論變成藉機教訓,討論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懲罰,一種檢討,你覺得孩子會喜歡嗎?

天天三省吾身,任誰也受不了,既然下了功夫,花了時間陪孩子共讀,還是讓這段時光成為彼此親密無間且獲益多多的回憶吧。

記得提醒自己:

別急著發表高見,孩子才是閱讀的主角,不是我。

精讀討論怎麼做?

避開雷區後,我們再來看看精讀討論的正確姿勢。

我將其總結為三種方式:

“推演”

“回望”

“創想”

接下來,我就用《古利和古拉》舉例,為大家演繹如何用三種方式做討論,提升孩子的思考、表達力!

【《古利和古拉》是日本繪本界的不朽經典,也是宮崎駿、松居直強烈推薦的一部優秀作品】

第一種討論方式:“推演

“推演”一般在閱讀中進行,讀完某一頁,在下一頁開始前,問問孩子:“你覺得接下來會怎樣?你是怎麼判斷出來的?”

田鼠古利和古拉

提著一個大籃子到森林裡去。

他們一邊走,一邊唱起歌:

“我們的名字叫古利,

叫古拉/在這個世界上,

最最喜歡啥/做好吃的,

做好吃的/古利,古拉,古利,古拉。”

“要是撿到滿滿一籃子橡子的話,

就放好多好多糖,煮得甜甜的。”

“要是撿到滿滿一籃子栗子的話,

就做栗子醬,煮得軟軟的。”

他倆一邊說著一邊走,

哎呀!

路中間有個好大好大的

----大雞蛋!

好,現在我停在這一頁,問孩子:

“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小孩對這種“推演”很感興趣,他會開心地說出想法:

“我覺得古利和古拉想把這個大雞蛋煮來吃掉。”

討論不要停哦,繼續問:

“好棒。不過你是怎麼判斷出來的呢,說來聽聽吧!”

孩子開始吧啦吧啦講起來:

“從古利和古拉唱歌內容猜到他們是去森林尋找食物,既然尋找食物,看到大雞蛋,當然就想要把它煮來吃掉咯......”

你發現了嗎?孩子沒有亂猜哦。

他在根據之前的閱讀經驗、故事線索,揣測接下來的情節。

所以,“推演”能夠充分鍛鍊孩子整理資訊,根據已知資訊推理的邏輯思考能力!

你或許會問:

那要是講過好幾遍的故事,情節孩子都很熟悉,這時候又怎麼用“推演”做討論呢?

可以換成“如果”開頭的句式:

“如果古利和古拉不把雞蛋吃掉,故事會怎麼發展呢?”

或者:“如果是你,在森林裡遇到一個大雞蛋,你會怎麼做?”

試想不同可能性的“推演”,能讓你的孩子擁有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第二種討論方式:“回望

“回望”一般在閱讀結束後進行,問問孩子:“你還記得這個故事講了什麼嗎?”

這就有點兒像課後複習。

學齡前如果你常常在親子共讀中這麼做,學齡後孩子會習慣複習模式,這對他們的課堂學習也是有好處的。

不過,剛開始,你可別指望孩子很順地把故事講出來。

哪怕第三次讀完《古利和古拉》,我問千尋:

“你還記得這個故事講了什麼嗎?”

她的回答依然是跳躍式的。

這很正常,孩子思路是點狀的,想到哪兒說哪兒。

討論中,我會根據她的回答提醒:

“真的嗎?古利和古拉用雞蛋做蛋糕之前,好像還準備幹什麼來著?我們是不是漏掉了什麼?”

她馬上回憶起來:

“哦,做蛋糕前,古拉和古拉還想過把雞蛋抬回家去!”

慢慢地,不需要我的提醒,她也能完整將故事講出。

那麼,我在討論中做了什麼,你有看出來嗎?

我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幫孩子把大腦裡散亂的“點狀思路”梳理為有時序的“線狀思路”,並組織語言清晰表達出來。

試想,這樣的練習多了,孩子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怎麼可能差?

第三種討論方式:“創想

“創想”一般在閱讀結束後進行,問問孩子:“這個故事換你寫,你會怎麼收尾?”

在原來的故事裡,古利和古拉用雞蛋做出香噴噴的蛋糕,招待森林裡的小動物,他們還把空雞蛋的殼改造成了兩節車廂小火車。

這個結尾很有創意了。可是,就此止步嗎?

不,討論才剛剛開始呢。

我問孩子:

“換你寫,你會怎樣結尾?”

孩子滔滔不絕:

“古利和古拉決定駕駛他們的蛋殼火車,去瀑布仙境探險。瀑布仙境位於森林的最南邊,誰也沒去過那裡,據說那裡住著兇惡的噴火龍......”

一個由她自己編撰的新故事就此開啟。

很棒,對不對?

這個討論環節,我們就是要讓孩子天馬行空,盡情創想!在創想中迸發寫作意願,練習語言架構。

你也可以不拘泥於結尾,在“這個故事換你寫,你會......”句式上作變化。比如,問孩子:

“這個故事換你寫,你會讓古利和古拉怎麼處理大雞蛋?”促使他思考更優or更有趣的解決方案。

換成其它故事,類似問題還能引發一些批判性思維的討論,相信聰明的你,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舉一反三運用有疑問的朋友可以留言,我視留言多少來決定是否單獨開篇詳掰)

最後再提醒大家一點:

討論中,一定要允許孩子講真話。不論孩子講了什麼,你都可以稍微誇張點,表達你的驚訝、認同和讚美,真心接受孩子的想法,相信所有看法都彌足珍貴。

因為我見過太多的孩子,知道他們的反應常被稱為“錯誤”“幼稚”而學會了不輕易說出內心的想法。

之後,也請記得說說你的想法與感受,父母的分享常常會讓孩子思考和表達的質量再提升。正如艾登·錢伯斯所說:

“閱讀絕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掃過一排排文字,而是一項更有價值的心智活動。但價值的凸顯,還需要作為孩子閱讀領路人的父母做出努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97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精讀”效果不好?2個雷區要避開,3個竅門要記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