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和毛主席都痛悔一生的憾事,就連旁人聽起來,都覺得傷感萬分
時間真的是這個世間最美好的跨度,俗話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不就這樣,得失並存。你不經歷風風雨雨,又怎懂得生命的真諦;不嚐盡現實世界中的苦難,又怎知生活的來之不易;不流逝一些快樂時光,又怎會領悟珍惜的重要;不強忍某些痛處,又怎能走出陰霾,活出漂亮人生。
你可以選擇何時開始,但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沒有一個完美開端的;你也能夠選擇結束,但也要曉得人生沒有完美的收官,唯一不變的且亙古長存的,就是總會有缺失,會有遺憾......
普通人民群眾有遺憾的事情,達官貴族也會有遺憾的東西,就連我國最偉大的領導人朱大元帥和毛主席也都有痛悔一生的憾事呢。
"她走前,我連一杯水都沒來得及遞給她"
朱大元帥是我國革命事業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他戎馬一生,所向披靡,戰功顯著。朱大元帥是1886年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的一個普通佃農家庭中長大,自小就比較聰慧,膽子也大。他曾與毛主席並肩作戰,參與指揮了很多次的大作戰,均取得了勝利。
由於各方面都表現得極為優異,朱老總早在北洋時期就被授予了很高的軍銜,之後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又被提升至上將軍銜的地位,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朱老總被授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元帥軍銜,享有最高的軍威。
他這一生的功績可謂是無人能及,也深受人民群眾的愛戴,但是晚年的朱元帥過的並沒有那麼"舒坦",他的心裡始終有一個"疙瘩",就是對於自己的母親的愧疚,他曾說過:"我最遺憾的事,是在我母親臨走前,我連一杯水都來得及遞給她"。
話語未盡就深感心塞了,都知道英雄男兒"自古忠孝難兩全",那個年代的母親真的是在"拿命愛孩子"。朱元帥的母親也是如此,普通農家女孩,沒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大的本領,甚至連一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大家就管她喚作鍾氏,很早的時候就許給了朱家,一生操勞,為朱家生了13個孩子,朱元帥排行老四。
那個時代的農家婦女一生除了養兒育女外,還要下地幹活,做家務,生活枯燥且辛苦,但朱元帥的母親就是這樣任勞任怨的,默默地為孩子付出。朱元帥很早就出來為革命事業打拼了,他的一生給無數家庭爭取了團圓,但唯獨落下了自己,什麼叫"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心酸估計朱元帥深有體會。
在1943年的時候,朱元帥就已經得知老母親的身體抱恙了,但這個時候正是國家需要他的時候,關鍵時刻他還是選擇了大家,放棄了回去看望母親的機會,他沒有時間呀,心裡的痛處又有誰知道。
在1944年2月15日,母親鍾氏走了,此時的朱元帥心如刀割,常常在夜裡哭泣,他很痛,痛恨自己在母親最後的時光裡都沒能陪伴一下,痛恨自己為何這麼"不孝"。
"我無法彌補,但我會繼續為國付出"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我在你眼前,你看不見;我不在了,你找不見。
當毛主席得知朱元帥的母親去世之後,非常悲痛,為人父母,方知兒女難;為人子女,方知父母累。毛主席也很懊悔,為何當初沒能察覺此事,讓朱元帥回去見上一面,為此,毛主席特地為其母親舉行了一次追悼會,來表達對於朱母親的懷念,也感謝她為國家培養了這麼優秀的兒子,同時這也是我黨歷史上僅此一次毛主席親手操持的追悼會。
哀悼大會上,幾乎所有領導人都來追悼了,一個戰友的母親就是全體戰士的母親,在會上毛主席還親自為鍾氏寫了一句話:"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充分表達了毛主席對於朱元帥母親的尊敬。
《回憶我的母親》是朱元帥所寫的關於其母親的文章,在文中有一段話說得非常的好:"母親離去的哀痛,我永遠無法彌補,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是中國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一員,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中國共產黨,讓全中國的母親都能過上好日子,這是我能做到的,而且一定要做的"。
結語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讓人無奈,有時候圓滿但不一定最美,而最美又總是充滿遺憾,你要習慣,但不能"逆來順受",要學會奮進,學會堅強。
正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願天下的母親,生而快樂,老有所養。
作者:夜非子,底層史觀加盟作者
您的每一次關注,轉發,收藏與點贊就是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微信公眾號:底層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