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陳寅恪的作品有哪些 陳寅恪先生的軼事有哪些?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作品有哪些

陳寅恪晚年從開堂布學轉為著書立作,將其畢生所學盡數傾注於史學研究之中,但當時,陳寅恪的眼疾已到了幾近失明的狀況,創作條件極為艱辛,在其妻子唐筲、學生黃萱的幫助下,日夜為其朗讀材料,並謄錄其所述,共整理了上萬卷的書稿,工程極其浩大。

陳寅恪作品

最艱辛的時期莫過於文革期間,陳寅恪與其妻子唐筲在造反派的刻意刁難與折磨之下,仍未放棄研究史學,只恨不過自己的身體狀態每況愈下,加之生活條件的惡劣,陳寅恪的一生都在學術研究中度過,臨終也未曾歇筆。

陳寅恪對於中國隋唐歷史的貢獻是難以泯滅的,他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透過切身實地的考察,撰述了兩部舉世名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開創了屬於他的研究典範,在中古研究學中,注意到了對文化種族的關注與家族的關注,克服了眾多研究學者繞不開的課題。陳寅恪開創獨有的歷史剖析方法從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等歷史構成要素來分析隋唐制度,並且上溯到漢魏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古歷史衍變的過程,並對唐代歷史作出了堪稱典範的論述。

陳寅恪所著的另一部作品《元白詩箋證稿》以論及元稹與白居易的詩作為主要內容,全書共八章,約十六萬字,該書特色為以詩證史,剖繭抽絲,愈辯愈明,從詩詞中所蘊含的中唐世風、習俗、政治等諸多要素入手,窺得中唐社會的真實面貌。

詳細解讀陳寅恪與柳如是

1961年8月30日,陳寅恪靜坐在房間內,時間已接近午夜12點,雖然目不能明、腿不能行,但其坐姿依舊端正,他正在等一個人,等一個闊別12年的摯友吳宓,他們是在哈佛一同留學的同窗,而現在吳宓是清華研究院的主任。

《牡丹亭》中柳如是劇照

午夜將過,終於等來了吳宓,陳寅恪將其所著《論再生緣》油印本作為禮物贈送於吳宓,之後兩人相談甚歡,陳寅恪向吳宓透露自己正在準備一部壯觀大作的大綱,此作便是後來的《柳如是別傳》。

此書發表後在學界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響,是因為陳寅恪打破了以往歷史敘述中的守固觀點,推陳出新,從另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解讀一代風塵女子柳如是的人物背景與人生歷程,塑造出了一個在輕浮賣弄外表下甚有主見與膽識的獨立女性形象,在當時混亂的時局下,從事著反清復明的秘密任務。並引發世人感慨,明清之際,煙花之地的弱女子竟然比五尺男兒更重家國情懷,更重民族獨立,在當時的年代,柳如是所處的社會地位卑微,更是被滿口仁義道德計程車大夫所不齒,但陳寅恪偏偏要為此奇女子立傳,以彰顯民族獨立、精神自由的先進思想,透過柳如是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物形象展開對明清時期社會大歷史的討論與剖析。

這本明清社會的百科全書歷時整整10年,陳寅恪從柳如是的遭際中聯想到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無奈,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抗日戰爭中所經歷的挫敗,深感觸動,故而傾其心血,創作了這部85萬字的鉅作。

陳寅恪先生三個女兒名字的來由

陳寅恪與他的妻子唐筲共育有三個女兒,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在關於陳寅恪的一些資料與回憶多是他的女兒整理而出,在文革期間,這個學術之家也同中國千萬家庭一樣,承受著造反派的折磨與逼迫,至骨肉分離、家破人亡。

陳寅恪與妻子女兒全家福

陳寅恪與唐筲在晚年時期都經歷了病痛的折磨,唐筲所承受嚴重的精神壓力,更使她的心臟病嚴重到隨時可能結束生命的地步。然而二老生活在如此絕望的困境下,他們的子女卻不能盡孝陪伴左右,遺留下終身的悔恨。

陳寅恪的兩個女兒都在中山大學工作,二女兒在更早之前便已搬出家,住在教職工宿舍。第三個女兒在結婚之後,也離開了父母身旁。之後所經歷的文化大革命風暴使得這個家庭從此分崩離析,難以相聚,陳家的女兒因受父親“反革命”嫌疑的遷累,除了要參加各類活動,看望父母更是痴人說夢,為了不被造反派抓住把柄,被抓出去批鬥,一家子人活得戰戰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

之後在鬥爭陳寅恪的期間,其親屬被迫承認陳寅恪是大特務,陳家的女兒也是大特務,更有身邊人貼出大字報聲稱與陳寅恪劃清界限,可見這個扭曲的社會面貌將一代國學大師的家庭蹂躪的面目全非,晚年不但未能享天倫之樂,反而眾叛親離,子女難以相聚。

直至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勢力肅清後,陳寅恪莫須有的罪名得以昭雪,其子女才將冒著大風險留存下來的父親相關手寫稿件公佈於世,陳寅恪生平鄂大多資料多為三女兒陳美延整理所得。


關於陳寅恪先生的軼事有哪些

陳寅恪一直以來都被冠譽為“教授中的教授”,他在清華研究院任職期間,每堂課都座無虛席,連朱自清、吳宓如此的知名教授都一堂不落的旁聽陳寅恪的課。在清華園裡至今還流傳著關於陳寅恪經典名言與軼事。

陳寅恪軼事

陳寅恪的博學通識不僅受清華學子追崇,更是受當世名人教授的認可,他所授課的涉及範圍極為廣泛,宗教、歷史、語言等各方面學術類科目皆有獨到的研究與著述,陳寅恪曾在其課堂上立下了“四不講”的規矩:“前人講過的、近人講過的、外國人講過的、我自己過去講過的,我皆不講。”隨著陳寅恪的課堂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甚至教授的慕名而來,這個“四不講”的規矩也在學界廣為流傳開來。

陳寅恪行事自有一派風格,往往不受常規拘束,不受輿論左右,1932年,清華大學組織新生入學考試,當時的國文系主任劉文典便邀請國學大師之一的陳寅恪國文考試代擬試題。當時陳寅恪便負責出作文題《夢遊清華園》,另一題為對對子,引起了考生譁然,僅一人獲得滿分。題目為上聯“孫行者”,滿分下聯為“胡適之”,另有“祖沖之”、“王引之”答案尚能得分,而滿分獲得者便是之後的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陳寅恪出題怪異,與當時盛行的白話文運動格格不入,但陳寅恪出此題是為了測試學生的讀書量的多少與詞彙量的貧富,更想考察學生的思維條理。

 

陳寅恪的兒子到底是誰

陳寅恪作為我過著名的大才子,將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和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得一見的人物,陳寅恪的父親也同樣如此,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就是說陳寅恪的基因很優秀,對於這樣的成就,很多人就想到了,那陳寅恪兒子呢?其實陳寅恪的兒子並不存在,陳寅恪只有三個女兒。

陳寅恪

陳寅恪雖然沒有兒子,但陳寅恪三個女兒各有千秋,學醫、學園藝、學化學,總之都不是普通女子。再者說,陳寅恪和其妻子唐篔都不是重男輕女的人,因此一家人過得也算是其樂融融。1939年,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還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

要知道這是該校聘請的第一位中國漢學教授,這一份榮譽是多少人都換不來的,這不是崇洋媚外,這恰恰證明了陳寅恪的學問和研究得到世界認可和肯定。陳寅恪對待自己的女兒也是比較關心的,但是很少有資料,不過從陳寅恪一家生活的幸福感也可以推算出來,女兒們對自己父親的成就也是充滿了崇拜和尊敬的感覺。

由於陳寅恪一直致力於研究學術,導致患了眼疾,後赴倫敦治療眼睛,還是不能挽回的認定失明成定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最讓陳寅恪傷心的不是身體上的摧殘,而是自己很多書籍文稿都被毀於一旦。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離開人世,同年11月21日,妻子逝世,陳寅恪的女兒們繼續相互扶持生活。

陳寅恪的子女的生平介紹

陳寅恪,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因為陳寅恪不僅僅是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還是語言學家,當時與其他三人一同被列為清華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那麼陳寅恪的子女是誰呢?

陳寅恪一家

陳寅恪的子女其實有三個,分貝是大女兒陳流求,二女兒陳小彭以及三女兒陳美延。陳寅恪只有三個女兒,並沒有兒子,大女兒陳流求,1929年出生在北京,1953年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重慶著名的紡織廠從事醫療工作,之後因為陳流求的丈夫在成都,陳流求便在1961年從重慶來到成都,之後就進入了成都是第二人民醫院內科工作,直到1992年退休。

二女兒陳小彭,當初陳寅恪給女兒取名字的時候就是以“澎湖列島”為背景的,他想要讓女兒可以記住國恥,不要忘記當時被日本侵佔的屈辱時光。陳小彭沒有選擇父親陳寅恪擅長的東西進行學習,而是園藝,她喜歡那些唯美又可以讓人放鬆的花花草草,但是陳小彭在80年代就去香港定居了,之後就很少回國。

至於三女兒陳美延,1937年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之後便在中山大學任教,擔任教授。陳寅恪逝世後,手稿四處都是,陳美延不辭辛勞,跨專業界限,將父親陳寅恪的手稿都整理出來,後來再進行出版,對此,這一份貢獻確實是很值得肯定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83 字。

轉載請註明: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作品有哪些 陳寅恪先生的軼事有哪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