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客至 杜甫
《客至》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律詩歌,此詩創作時,他的成都草堂剛剛建成,他也不再流蕩。前面兩句詩描繪的是其住所的場景,清新淡雅,與自然景觀以及水鳥相伴,如同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一般;而詩的後面六句描寫的則是當有賓客來此探訪時,杜甫作為主人的愉悅心情,以及熱情招待,呼喚鄰里一同對飲的場面。
杜甫 客至
這首詩歌流露出來的杜甫為人樸素淡泊的生活情懷以及真誠熱情的性格特點,詩句渾然相連,自成一體,把位於草堂中的場景、對話、人情等等多個生活場合都刻畫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細膩且逼真,極富生活氣息和濃濃人情味。
詩文的主要意思是說房屋的前後都被春江水所圍繞,日日都能看見一群水鳥歸去來。庭園中花草叢生的小徑並沒有為了迎賓而刻意去清理,今天為了期待你的來臨,家中草堂的大門第一次敞開。距離繁華市集的路程太過遙遠,桌上餐盤中的飯菜比較簡單,家中境況困難,因此只有用陳年的濁酒來招待了。如你願意與住在我旁邊的鄰居老頭共飲一杯,那我就隔著籬笆圍欄喚他過來。
在這首《客至》中,詩人不惜用一半的篇幅來描寫酒菜款待的場景,甚至在結尾處出人意料地表示邀請鄰翁共飲的興致,通讀全詩時異常精彩,言語傳神,表達詩人與客人之間直率的深厚友情。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由杜甫作於廣德元年春天,那一年正月裡作為安史之亂領導人之一的史朝義自盡,其下屬將其斬首獻於朝廷,杜甫聽聞安史之亂結束的訊息,愉悅之情溢於言表,忍不住狂喜得手舞足蹈,於是這首七言詩歌便脫口而成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全詩一共八句,詩的開頭寫的是杜甫初次聽聞這個喜訊時的驚喜,而下半部分描寫了他自己手舞足蹈的表現,準備整理行囊返回家鄉,盡顯歸鄉心切的喜悅心情。整篇詩文語意奔放,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詩人的欣喜,痛快淋漓地表達了杜甫心情無限好的狀態,更被認作是杜甫生平中的“第一快詩”。詩的後面六句全是對偶,卻清晰明瞭得如同講白話一般,自有水到渠成的妙意。
詩歌的大意是杜甫突然收到由四川傳來的好訊息,唐朝的軍隊已經將冀北地區收復。詩人聽聞這個訊息,忍不住淚流滿面沾溼了衣襟。回頭看看妻子與孩子發現他們身上哪裡還有半點愁思,於是自己胡亂地翻起書卷隨意看了起來,舉家欣喜至極。他想要在白日裡喝上幾杯酒縱情高歌,趁著這個美好的春色與之互相結伴馬上就整理包袱返回家鄉去。詩人的心魂早已高飛遠揚,翻山越嶺穿過巴峽、巫峽,到了襄陽又直奔洛陽了!
這是杜甫的詩作中少有的喜氣洋洋的詩歌,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詩人的激動之情,受到後代評論家們的極度推崇。
江村 杜甫
《江村》是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律詩歌,創作時間為唐肅宗元年夏天,正逢草堂剛剛落成,因此詩人託景抒情,以表達自己心中怡然自得的心境。全詩結構緊湊嚴密,言語通暢,頗具生活氣息。
江村 杜甫
詩的大意,清澈的江水環抱著村子在潺潺地向東流,江村在這盛夏之季顯得妙趣橫生。燕子在草堂樑上自在地飛來飛去,而白色鷗鳥則在江水中互相親近。妻子畫棋盤,兒子彎針做釣鉤,二人均樂在其中。只要朋友資助我的物資足夠我維持這樣的生活,哪怕一生就卑微地過又有什麼關係呢?
該詩的首聯主要是對於環境的描寫,其中的“抱”字堪稱精妙,活靈活現地描繪了小溪緊密環繞江村的情景。而頷聯寫的則是景物的幽深意境,燕子歸去來,水鳥相親近,江村的風貌在言語中躍然紙上。頸聯寫的是人與事物的幽密,年老的妻子正在畫棋格,而年幼的兒子正在將針敲彎以作釣魚鉤,每個人都自得其樂,也正是透過這樣美好的生活場景描寫,引出了尾聯中詩人別無所求,十分滿足的意願表達。
此詩全文環環相扣,緊密咬合,甚是緊湊,“燕”屬“村”,“鷗”屬“江”;“棋局”合“長夏”,“釣鉤”喻“清江”等,文字中言語相對呼應,因此讀起來輕快流暢。且詩文中的“畫”、“敲”等字使詩歌富有生機,彷彿身臨其境般的逼真。
關於杜甫的古詩
杜甫生平作詩一千五百多首,是唐代詩人中流傳下來的詩最多的,其中不乏名垂千古的佳作,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由於其中年所作詩歌風格大多沉鬱憂慮,心繫國民,且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因此他的詩被稱作“詩史”。其中尤為著名的是他的三吏三別,流傳甚廣,意味深長。
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是杜甫的六首詩作,其中三吏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而三別則分別是《新婚別》、《無家別》、以及《垂老別》,在這幾部作品中,杜甫深刻地表達出了民生疾苦以及自己身處亂世中漂離遊蕩的孤寂,流露了詩人對於在戰亂中飽受摧殘的人民百姓的同情與痛心。
其中《新安吏》前半篇講述的是部隊抓兵以及親人分別的悲情場面,而後半篇則大轉筆鋒開始對人民進行勸導,表達了詩人渴望結束戰爭迴歸和平的心願。《石壕吏》寫出了官兵趁著半夜到村中強行抓人參軍,甚至連年老的婦人都不放過,揭露了兵役制度以及官兵差吏的殘暴,表達了對於戰亂中的人民疾苦的同情。而《潼關吏》則是借潼關之險表達對於桃林戰敗的痛惜,並希望將士們能依靠天險保衛長安。
然而《新婚別》講述的是一對夫妻在新婚之時離別的場面,刻畫了深明大義的妻子形象;《無家別》敘述了一個兵敗還鄉結果無家可歸、最終再次復徵的軍人形象,反映了戰爭災區的荒涼;而《垂老別》則是一堆暮年老翁因徵兵與老伴離別的場面,反映了戰爭的無情以及統治者的殘忍。
這“三吏三別”系列組詩將杜甫的愛國衷誠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顆渴望和平以及關懷百姓的心,直至如今還深深地感染著後人。
杜甫的茅草屋
杜甫年輕時一直心繫國家,曾抱負宏偉,以滿腹才學投奔國家,曾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但是卻落選,而這並沒有打擊到杜甫,在他三十五歲的是因受到號召““通一藝者”到長安參加考試,但由於當時的鬧劇使得當時應試者全部落選,遂杜甫便奔走長安十年,不得重用。
杜甫茅草屋故居
後逢“安史之亂”長安被攻陷,唐玄宗逃往西蜀,唐肅宗即位,杜甫欲前去獻力,遂隻身前往,不料被叛軍截獲,困至長安,後得以逃出長安,被任以左拾遺,後因觸怒唐肅宗被貶。同年年底,杜甫同唐肅宗返京,因群臣鬥爭被外調,杜甫對朝政腐敗深感失望,遂辭官而去。
於是杜甫帶著家眷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後至成都,得好友相助,於公元761年時,杜甫一家得親友相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邊上築起一座茅草屋,居住於此,這裡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杜甫草堂。
好不容易杜甫一家有了可以暫避風雨的茅草屋,不料八月時大風颳大雨下,於是屋漏床溼難以入眠,因此杜甫感慨自己的遭遇,便有了這千古名詩流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在這茅草屋中居住的四年時光中便,創作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歌,而這個茅草屋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