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蜀、吳三國所有“顧命大臣”中(皇帝臨終託大臣以後事叫顧命),擔子最重,困難最多,而又處境最危險的,無過於諸葛孔明瞭。
說孔明擔子最重,自然容易理解,說孔明困難最多,當時徵吳失敗,劉備病逝,主幼臣疑,內外交困,大家也很清楚。
至於說他處境最危險,那有什麼根據呢?這不是危言聳聽,讓我們設身處地去想一想。
劉備託弧之時,說過“劂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這話在劉備說來,雖是出自誠心,但卻很有副作用。
首先,劉禪內心就不會沒有蜒慮,不知道會不會給這位老臣趕下臺去,或者在什麼時候下臺?這種想法很難不產生,假如他把這種想法稍一透解,背定會有潛伏的野心家從中利用,兩面挑撥,擴大事態,那後果便會不堪設想。
就算劉阿斗完全信任孔明,朝廷上還有大大小小的臣僚。他們眼見孔明權高勢重,其中難道就沒有心懷嫉忌或陰謀取而代之的?小則散佈流言,大則“聲罪致討”,都不是絕不可能的事。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連嫡親叔叔都免不了謠言的離間,諸葛孔明便能安然無事?何況董承、伏完之於曹操,更是個很新鮮的例子。
孔明手握兵權,連年同魏國交戰,自然是公忠為國,一片赤誠。然而戰勝則聲威愈盛,猜疑的人更多,戰敗則喪師失地,彈劾之聲難免。就算是坐鎮邊疆,保持不戰不和局面,也有秦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的前車可鑑。處理稍一不當,不是被人“迫上梁山”,就是被人趕下臺去,同樣是身敗名裂。
春秋時代。楚大臣申無宇對楚王說:“臣聞五大不在邊,五細不在庭。”上句意思是有五種大人物不應該留守邊疆,避免產生意外。而孔明連年在邊境作戰,正好違反“五大不在邊”的教訓。
你說孔明的處境能不是充滿了危險嗎?
而十多年中,他上輔幼主,下安黎民,外拒強敢,內修庶政,連周公所受的謠言也沒有發生過。說他智計超群,履驗如夷,固然不錯,但孔明在處理這些複雜問題時,畢竟花了多少心血,別人又何嘗真正知道。司馬懿說他“食少事煩”,又何止日常的軍政事務而已。
那麼,當時有沒有人冷眼旁觀,等待危險出現呢?有的。蜀有個叫李邈的,便是其中之一。此人做過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在孔明病逝後,立即上疏給後主,把孔明痛加詆譭。疏中說: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漢宣帝)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隕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此人是不懷好意的。他原以為孔明“功高震主”,一定會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不料諸葛處理上下關係居然這樣高明,使別人無機可乘,於是大為失望,忍不住就在後主為孔明發哀之日,上書發洩他的怨毒了。劉後主看到他這番謬論,勃然大怒,下令把他誅死。此人實在是罪有應得的。
然而由此一事,我們也可見孔明當時確實是費盡苦心,才得以保持蜀國內部安定的。杜甫有詩讚道:“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真不是過譽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