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宛霏 實習生 張菲埡)參加一回迎新志願活動、聽一堂專家講座、組織一次社團活動、報名一場創業實踐……開啟第二課堂系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三學生蘇炳南參加的所有第二課堂活動全都記錄在冊。“每參加一次素質能力拓展活動,我的能力畫像就會發生改變,透過資料可以更直觀的認識自己、瞭解自己。”蘇炳南說,第二課堂就像一面鏡子,可以看到自己優缺點,找到與理想職業間的差距,並及時作出調整。
學網路與資訊保安專業的蘇炳南坦言,大一時的他非常迷茫,不清楚自己除了學習專業知識,課餘時間能些幹什麼,也不清楚什麼對他是有幫助的。直到大二時,學校引進了素質能力拓展資訊化系統,他在參加各種各樣的第二課堂活動時,慢慢清晰了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成為“程式猿”也不再是他的唯一職業選擇,“人力資源管理、職業經理人也出現在了我的職業匹配中”。
“‘迷茫’是不少大學生的常態,大學階段正是青年學子脫離純粹學習的轉型時期,面對更多選擇、更多機會、更多不確定性,一些大學生甚至開始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我所學到的技能到底有什麼用?”北京團聚力科技有限公司CEO餘晶瑩告訴記者,第二課堂的青年能力素質成長模型就直觀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它可以幫學生實現自我認知和價值兌現,補充高校課程的短板,幫助學校透過素質育人的方式賦能青年,打通學校和社會需求之間的橋樑,這也是他打造第二課堂的初心。
據悉,第二課堂是指以育人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課外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在學校課程培養計劃之外開展的開放式教育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綜合,包括參加黨團教育、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學術活動、創新創業、素質拓展、文體競賽、擔任團學幹部等方方面面,是對課程教學第一課堂的延伸和拓展。推進高校第二課堂建設,是構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
在決定創業前,餘晶瑩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工作中他經常會遇到充滿自信來面試的學生和連連搖頭找不到合適人才的企業。他發現,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和高校的培養目標之間存在明顯差別。例如,高校致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而企業要求的是具有團隊精神、家國情懷的員工,“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但角度差異卻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困惑,也造成了學校教育和社會需求的錯位。”
餘晶瑩知道,需要有人在這種“錯位”間造一座橋樑,讓學校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被企業的用人標準認可。他回到母校中國人民大學,與勞動人事學院的幾位校友交流了在學校開展“第二課堂”的創業想法,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他還從學校裡挖來了教職人員,彌補了“懂高校”這重要一環。
“現在的學生成長於網際網路時代,捕獲資訊的能力很強,目標也很明確,他們希望在參加學校素質教育的課程前就清晰地知道,這些課程能鍛鍊哪些能力。”餘晶瑩構建了一套面向大學生的素質模型——青年能力素質成長飛輪。它的中底層41個能力點和110項能力因子,就像是樂高的一塊塊積木,學生透過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去獲取積木,搭建堅實的“地基”。它既能夠相對直觀科學地計量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同時也能將評價轉化為企業用人的能力素質項,“這就既解決了學校素質育人無法量化評價的問題,又解決了學校育人目標與企業用人標準脫節的問題。”
目前,餘的團隊已經幫助120餘所高校建設第二課堂育人管理系統,服務了超過150萬大學生,順利幫助需要就業的學生與有相關需求的企業直接對接,進行面試。“不少企業提供了直推面試的資源,他們非常珍惜這些能力精準匹配需求的同學,錄取率非常高。”在餘晶瑩看來,高校和社會像是河的兩岸,而第二課堂系統在兩岸間的湍流中撐一葉小船,幫助學生們認清他們在校園習得的、和社會需求匹配的素質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加輕鬆地到達彼岸。
儘管各高校開展第二課堂素質育人的形態基本一致,但它們在各類專案上的管理流程與許可權體系千差萬別。餘晶瑩解釋道,“當時我們思考的是要怎樣做才能實現管理流程定製、長期持續維護和快速實施。”最後,團隊借鑑企業級ERP的系統研發經驗,在第二課堂素質育人系統中打造了一整套工作流引擎。“這個工作流引擎能實現流程化拼接,滿足無限級審批許可權,回應學校的需求。”
“其實每個學校中有非常多的活動和專案,它們像是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學生們不知道為什麼選,也不知道選什麼。”餘晶瑩說,第二課堂就是幫助學校把這些零散的珍珠,按照學校的育人主線、學生的成長計劃串起來,變成一串串具有學校和學生特色的珍珠項鍊。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