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父母沒有上過大學,孩子卻十分優秀?依靠的是語言能量
閨蜜小新還有兩個月就到預產期了,閒聊的時候談到了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為什麼有些家庭父母沒有上過大學或者從事社會地位較高的工作,孩子卻十分優秀?而且相對於同齡孩子更懂得主動學習。
相反,一些家庭條件好、父母學歷高的家庭,孩子卻對學習不感興趣,這是為什麼呢?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這樣的現象,我們一直認為影響孩子智力和學習能力的主要還是遺傳因素。
其實不然,芝加哥大學婦科及兒科教授達娜.薩斯金德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指出,潛藏在孩子之間的巨大教育資源寶庫——父母和看護人的語言,卻是長期以來被人們忽視的。
這種被忽視的語言的能量,是怎樣拉開孩子之間的差距的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方面一:早期的語言環境決定了大腦詞彙積累量
從出生開始,孩子的大腦發育核心在於與一位有愛心、能做出積極回應的成年人之間的互動,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影響著孩子潛意識裡積累的詞彙量。
研究表明:當孩子長到3歲時,來自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兒童所聽到的詞彙量,比接受救濟家庭的兒童要多出3200萬。
所以當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父母之間的溝通,以及與寶寶平時的互動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拉開孩子們之間的差距了。
方面二:語言對大腦的塑造作用
這裡所說的3000萬詞彙量並不是完全指向不同的詞彙,而是指說話的總量,如果父母只顧往孩子的腦袋裡塞入簡單詞彙,如“好的”、“閉嘴”、“真棒”等沒有太大意義的話語,即使裝進去的再多,對孩子的語言學習也都沒有益處。
也就是說,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多給予肯定和鼓勵,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接受能力增強,適宜地使用豐富性、多樣化的詞彙對孩子的成長幫助會更大。
方面三:父母的語言有助於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面對挑戰與失敗總是能夠迎難而上;相反,成長型思維對應的另一種思維是固定型思維,他們面對挑戰與失敗總會下意識地迴避。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周遭環境帶來的挫敗感,而孩子克服困難和挫敗感的關鍵,就是幫助孩子樹立成長型思維模式。
事實證明,父母經常誇讚孩子努力,要比誇讚孩子聰明更有效,也更利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構成。
原因是,誇努力是對孩子行為的一種肯定,增加他們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自信心。而經常被誇聰明的孩子容易居“聰明”自傲,一旦受挫則更容易放棄,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明才造成的。
所以說,想要孩子在起跑線上趕超他人,單靠“智力”一個因素是遠遠不夠的,父母的嘴也是拉開孩子差距的重要因素。希望每一位爸爸媽媽都能與孩子多一些溝通,透過語言的能量去挖掘孩子身上巨大的潛能。
各位父母,你有想過自己的言語可能正在影響著孩子嗎?你會經常和孩子溝通嗎?都聊些什麼內容?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