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可所謂英才湧動,名家輩出,這些優秀傑出的詩詞作家們往往喜歡飲酒集會,填歌賦詞,他們聚在一起,談國家時事,論當今文壇,更是因此結交了廣泛的好友,留下一段段不匪的交情與深厚的友誼。
然而,有這樣兩位詩人,他們生於一個朝代,也都有著極其出色的文學天賦,可以算得上詩歌界中的佼佼者,他們甚至有著共同交往的好友,卻從始至終,至少在如今的史書記載沒有絲毫來往的痕跡——他們就是李白和王維。那麼究竟是什麼“深仇大恨”讓兩位同處一個時代的文壇豪傑毫無交集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世界,看看一代著名詩詞名家之間的糾葛、愁怨。
交往的可能性
首先,我們看兩個人的生平,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死於762年;王維與李白同年出生,於其前一年去世,所以說他們有充分的理由與時間進行交流。並且在為官曆程裡,二人都曾在長安任過職,且任職期極為相近,也就是說只要他們願意,必然是有接觸的機會與可能的。那麼為什麼兩人同處長安,依舊沒有絲毫的往來呢?
我們再看二人的交際圈,孟浩然是他們的共同好友,所以說他們的交友習性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李白與孟浩然在路途中結識,當時的孟浩然已是名滿天下,李白對他頗有仰慕之情,幾次向其發出邀約,更是留下了浩然蕩氣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告別之作;王維與孟浩然的友誼則更是叫人驚歎,他們都是山水田園派的傑出大家,兩人一起寫詩感事,一起遊山玩水,一起寄情山野,他們之間的來往,頻繁密切而又舒適自然,成為一代文人墨客所感嘆的佳話,可以說,他們算得上真正的知己。
迴避的刻意性
然而,即使是有這樣一位共同的好友,在唐代詩壇界的任意一次集會上,依舊沒有李白與王維的同時出席。公元731年,賀知章主持集會,王維並無受邀;公元732年,張久寧安排宴請,王維前往,李白並無受邀;公元744年,在辭別賀知章的宴會上,李白出席,王維仍然沒有參加。所有的種種彷彿皆是有人刻意為之,兩人似乎也是有意在迴避著對方,那麼讓他們迴避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這與一位女性人物有著不可脫離的聯絡,她就是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原為唐玄宗的妹妹,因從小遭遇喪母之痛,自幼便在道觀寄居。身為道士,她依舊關心世間種種,並在長安城內建立了一個驛站,專門招攬年輕有為的學士。在種種機緣巧合之下,她結識了王維,並對其一見傾心,然而因王維已有家室便對其刻意迴避,兩人之間也是有過一段不可言述的感情史。
後來,在玉真公主鬱鬱寡歡之時,李白獨具一格的詩歌文采受到了她的關注,更是竭力幫助李白,為其上書諫言,使得李白一時間聲名大噪,還上升至了翰林之位。當然,在玉真公主的情感史中,對於李白與王維是有一定的交融與錯綜的,尤其是在王維喪妻以後,她似乎有意躲著李白,這也引起了當時人們的議論與猜測。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的文人集會的主辦者似乎都有意避免二人的交頭碰面,他們自身也是互相迴避,基本沒有過任何的交集。如此看來,當時二人毫無交流,在一定意義上,與玉真公主以及當時的社會輿論是密不可分的。
思想的互斥性
其實,除此之外,二人思想上的摩擦與互斥也造成了他們毫無交集的必然性。李白是一位豪放派作家,他的一生放蕩不羈,狂傲自負,他所追求的是當下的縱酒狂歡,是一時的興致傲然,所以他更多的是被當作他人的崇拜者與仰慕者;而王維則信奉佛學,他崇尚自然,享受無為,在他的人生歷程裡,純真與本我是最大的代名詞,他追求的是一種空靈、一種忘我之境,與李白的飄逸傲然完全屬於兩個層次,是互相排斥的。
所以說,即使沒有玉真公主的存在,李白與王維之間一定也不會有很深的交集,他們之間這種漠然的狀態,與他們自身的理想追求、為人之道以及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都是緊密聯絡著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社會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