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戰爭的早期,明朝不但擁有資源上的巨大優勢,還在戰略層面執行過很有想法的操作。如果一切進展順利,那麼後金時代的滿洲帝國就可能早早退出爭霸舞臺。然而,明朝的君臣們還是把所以設想都搞砸,將自己從包圍者迅速轉變為被包圍者。
圍剿計劃1.0
李成梁死後 遼東無人可以阻擋努爾哈赤興起
1615年,
隨著鎮守遼東多年的李成梁病死,其在任內留下的巨大軍事漏洞已無人能夠填補。曾經的義子努爾哈赤,悍然襲擊撫順,並將城市裡的人口與牲畜掠奪一空。
在回程的路上,他又擊敗了前來追擊的明軍,斬殺10000多人。訊息傳回北京,舉國震動。
隨即,各路有識之士開始策劃對努爾哈赤的圍剿計劃。
撫順的人口與牲畜 極大豐富了努爾哈赤的資本
由於建州的所位置,正好夾在明屬遼東、蒙古和朝鮮之間,
非常容易受到以上三個方向的夾攻。明朝針對這點,制定了包圍後金的1.0版本計劃。從軍事角度出發,這個計劃並不難實現。
首先,努爾哈赤的部隊只有5-6萬比較可靠的老兵,其餘都是新收編的部隊,根本無力抵禦來自三個方向的同步進攻。
明軍在滿洲的南翼有著8萬人的理論兵力,不遠處的河北還駐紮著戚繼光親手訓練的2萬兵馬。僅從紙面資料來看,明朝的勝利應該沒有懸念。
圍剿後金的戰略計劃 1.0版本
其次,滿洲南部的女真人有著相對很高的漢化程度,已經普遍習慣於築城定居。
他們遵循先輩的傳統,居住在名為“烏孫克”的城寨中。所以,比長期困擾明朝人的蒙古部落來說,是更容易捕捉的物件。而且因為這類城寨的規模有限,防禦力不強,比較容易將其攻克。
此外,南面的朝鮮與西面的海西女真,都是明朝可以徵用的輔助力量。
前者一直與女真人有邊境領地摩擦,
既有向北開疆的事蹟,也有被女真擄掠人口的恥辱。當專門對付女真部落的精銳騎兵,在幾十年前被日軍殲滅後,朝鮮就拿不出足夠的資源進行重建。明朝突然拋來的橄欖枝,就成為了朝鮮穩定北方邊境的重大利好訊息。
朝鮮對抗女真的騎兵力量早就被日軍消滅
至於西側的海西女真,更是建州衛的宿敵。
作為慈溪太后祖先的他們,上層源自科爾沁的蒙古,有著優良的騎兵傳統。在明朝的計劃中,海西女真的騎兵也將一起參與對建州的長途奔襲。明軍甚至派出了500火槍手去協防海西人的城市,並幫助他們建立了更堅固的石頭城牆。
以上這些措施,落實到操作層面就成為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明朝、海西女真和朝鮮的軍隊,在理論上多達10萬,以四面包圍的態勢壓向建州。
薩爾滸戰役初期 明軍的確攻克過女真的城寨
起初,聯軍進展也非常順利,
讓部分明軍還有閒情逸致去搜集普通女真村民的人頭邀功。但隨著努爾哈赤的內線集中兵力戰術,兵力分散的聯軍很快就功虧一簣。圍剿後金的1.0計劃便宣告破產。
戰後,明軍和朝鮮都選擇轉入戰略防守。努爾哈赤則抓住這個視窗時間,兼併了全部海西部落。
明朝不得不重新尋找幫手,完成對滿洲勢力的包圍網。這次他們居然選擇了曾經的死敵--黃金家族。
海西女真被兼併後 成為了後金的主要騎兵來源
圍剿計劃2.0
圍剿後金的戰略計劃2.0版本
蒙古帝國崩潰後,留在北亞的蒙古人可以大致分為東、西兩個部分。
東蒙古依舊嚴格尊奉黃金家族,使其在理論上繼續宣稱有全體蒙古人的宗主權。西蒙古則將目光放在西部。他們透過與哈薩克人的交戰,保留著更強的實力和完整的汗國體系,因此經常無視黃金家族的宗主權。
為穩固蒙古各部的宗主權,更是也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一些黃金家族成員選擇暫時臣服明朝。
他們希望能夠利用明朝的雄厚人力資源,壓制桀驁不馴的地方部落首領,使北亞形成明朝皇帝-草原可汗-各部首領之間的全新封建秩序。
察哈爾的林丹汗成為了明朝的拉攏和利用物件
藉助這種心態,明朝方面制定了圍剿計劃的2.0版本。
他們希望讓察哈爾和喀爾喀的蒙古騎兵,去不斷騷擾滿洲的西部邊界。同時,又要號召後金控制區內的漢人起來造反。甚至還派出了善於搞敵後活動的毛文龍,以沿海島嶼為基地,以朝鮮半島為大後方,進一步分散後金軍隊的注意力。如此三管齊下,對方就算沒有土崩瓦解,也會因內外交困而無暇攻擊明朝。
但明朝卻非常不信任自己所需要的藩屬。在面對察哈爾的林丹汗時,明朝每年只願意提供4000兩白銀。
這點錢別說讓林丹汗武裝部隊去進攻滿洲,連擺平麾下的各部落酋長都做不到。焦慮的林丹不得不率領部眾前來武裝討帳,迫使明朝將佣金提高到每年8萬兩白銀。同時,林丹汗還讓使明朝同意供應左翼蒙古部落的錢糧和軍餉。這樣,明朝每年就需要給察哈爾和他的藩屬們總計100多萬兩白銀,佔當時遼餉開支的10%-20%。
財政窘迫的林丹汗 只能組建少量精銳部隊
結果,明朝反而加深了對黃金家族的不信任,拒絕給予佣金外的其他支援。
而且在形式上,明朝也耍了林丹汗一把。他們把所有的佣金都是直接交給了各地方部落,等於架空了林丹汗的實際權力。
最終,後金方面就順利地對林丹汗的封臣們進行分化瓦解。漸漸失去藩屬支援的林丹汗,不得不舉部西遷躲避八旗的兵峰。
不理解自己失誤的明朝,又藉機撤除對左翼蒙古的支援,斷絕了雙方的貿易和僱傭關係。此舉徹底激怒了林丹汗,讓他拒絕在危難關頭出兵幫助明軍作戰。
皇太極開始對境內漢人實行較為寬鬆的政策
接著,後金自己也逐漸適應了毛文龍的遊記戰術,開始組織起針對性的防禦。
新繼位的皇太極還改變了父親的強制同化政策,下令滿人和漢人必須分居。同時提高漢人農奴待遇,併為努爾哈赤的行為道歉。
此後,明朝在遼東敵後建立的皮島基地,就很難在後金境內獲得支援,突襲女真城寨的難度日漸增大。
向崇禎誇下五年平遼海口的袁崇煥,發現維持東江鎮的成本越來越跟不上他們取得的戰果,便動了裁撤的心思。加上各種蛛絲馬跡顯示,毛文龍已經打算自成一系,便及時將其捕殺。
毛文龍被殺 是明朝自己消除了皇太極的一個隱患
毛文龍死後,袁崇煥主張強化遼東前線的堡壘群和兵力配置。為了滿足他的財政需求,明朝直接放棄了2.0版本的圍剿計劃。
已經改換國號的滿清,則藉著這個天賜良機,一舉南下征服朝鮮,逼迫朝鮮國王稱臣納貢。明朝用於牽制滿洲後方的一個重要方向,便被輕易拔除。
但失敗的2.0計劃,並未立刻煙消雲散。
明朝主動網羅起戰略同盟,又不負責任的親手拆毀。換來的必然是自己一邊的首先遭殃。
清軍趁機南下 重創了實力不足的朝鮮
已經西遷的察哈爾人,開始攻打不服自己的本地蒙古部落。這些部落打不過察哈爾騎兵,就去明朝的邊境打秋風度日。
明軍不得不分兵防守長城沿線,調走了很多遼東前線的機動部隊。
朝中的有識之士們,向崇禎建議不要兩頭開戰,應當恢復給察哈爾的佣金。同時想辦法恢復與朝鮮人的聯絡,
重新組織第三次戰略合圍。
遼東的局勢讓明軍無力分兵支援西北
圍剿計劃3.0
由於明朝的拆臺 已經有不少蒙古人選擇加入滿清一邊
面對非常合理的建議,崇禎一開始是拒絕的。
直到他發現西北邊境的明軍實在打不過蒙古人後,才決定派王象乾去談判。林丹汗也藉機提出了要明朝重新履行封君義務的要求:
1 明朝恢復察哈爾的佣金,
每年在規定時間內給林丹汗八萬一千兩白銀。
2 明朝沒有派兵支援林丹汗,導致察哈爾西遷,所以必須對此作出補償。
所有察哈爾的藩屬補給、馬匹、裝備都由明朝方面出資提供。
3 雙方重新開放貿易。
這些條款對正在大量支出遼餉的明朝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經濟負擔。崇禎為此還要專門諮詢,這筆錢是否花的值得。
在圍攻明軍城池的清軍部隊
但大臣們還是認為,察哈爾和明國有著共同的敵人。
林丹希望藉助明國的金銀穩固他的藩屬,實現他整合草原的野心。但明朝也需要利用蒙古騎兵去襲擾清軍的側翼,達到緩解遼東前線壓力的目的。現在的明軍主力都匯聚遼東前線,內地兵力則被各路反賊牽制。常年欠餉的西北軍根本無力對抗林丹。與其多花一筆不必要的軍費,還不如用它收買林丹汗,對付雙方共同的敵人。
於是在1628-1630年之間,明朝先後給了林丹汗106.1萬兩白銀,卻又在無意中又打擊了林丹汗。
那些資金原本是分別交給喀爾喀、土默特和鄂爾多斯等蒙古部族。明朝現在卻選擇直接將款項撥給林丹汗的察哈爾部落。結果,分配方式的前後不一,讓渙散的蒙古人都開始記恨林丹汗。整個東蒙古的頹勢便無可挽回。到1632年,皇太極再次西征擊敗了林丹汗,使其逃亡河套地區。察哈爾的大部分人口都開始成為清朝屬民。
明朝的自亂陣腳 給了清軍兩次南下朝鮮的時間
兩年後,皇太極又第二次攻打朝鮮。日益壯大的八旗軍所向披靡,短短12天便攻到朝鮮首都漢城附近。
朝鮮國王不得不逃到南漢山城,並於第二年投降。這次,朝鮮不僅徹底服軟,還宣佈改奉清朝為宗主國,拋棄了對明朝的所有義務。這也標誌著明朝三次戰略合圍計劃的徹底失敗。
此外,明軍在戰爭中不僅要面對建州女真的步兵威脅,還要提防海西與蒙古騎兵的包抄,以及朝鮮火槍手的射擊。
朝鮮軍隊從此成為了清軍的僕從部隊
封君失格與藩屬棄義
明朝的優秀操作 讓自己成為了被包圍者
平心而論,明朝的計劃並不是沒有可能實現的。
無論是早期的後金,還是後來的大清,都在整體資源方面遠遠不如明朝本身。八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將資源與權力做了集中,反過來也不利於同時應對各方向上的重大威脅。
然而,相比滿洲來說,明朝對屬於自己一邊的藩屬卻更不放心。
出生於草根的朱元璋,雖然宣稱自己是蒙元繼承人,並封了很多子孫為藩王。但明朝的主流排外意識,讓士大夫階層在政權內部迅速壯大。第二代君王建文帝,就已經開始執行大刀闊斧的削藩改革。顯示出兩宋以來,日益狹隘化的儒家,已經很難從規模上控制住。
明朝的外交能力低下 從朱元璋時代就打下了基調
等到朱棣上位,幾代帝王開始有條不紊的削藩,士大夫理想中的垂直化扁平社會基礎也就日以穩固。
明英宗時對西南土司的改土歸流與軍人集團在土木堡的集體僕卦,進一步加速了這個程序。
在這樣的整體氛圍中,明朝朝廷本能的不再允許存在多級社會。
對於自己鞭長莫及的遠方,可以繼續以朝貢之禮與貿易封鎖來進行處理。對於自己觸手可及的近地,則要努力用流官和郡縣化改革來加以格式化。對於具有黃金家族血統的蒙古,則更是定位於終身對手。反過來,蒙古人即便是暫時對明朝稱臣,也不過是基於利益的權宜之計。
文官士大夫們一直在幫皇帝建立扁平化社會
從嘉靖時代起,明朝皇帝不僅失去了起碼的國際戰略眼光。更是對封君和封臣之間的義務,表現的一無所知。
所以,崇禎不僅對滿洲沒有和談的強烈想法,也對可以幫助自己的蒙古是極不配合。既不想花錢幫助朝鮮提升戰力,也不願意看到毛文龍在化外之地割據。
類似的情緒,甚至還讓士大夫們出面阻撓徐光啟招募來的葡萄牙炮兵為明軍作戰。也讓崇禎在李自成東征時,不願意暫時屈從後者要求,將之封王合法化。期間,當遠在河南的唐王朱聿鍵起兵勤王,還被崇禎親自下令廢為庶人囚禁。
這些事情表面上看都有千差萬別的理由,但本質上都是要求自己對權力的絕對控制。皇帝與士大夫們看似在鬥智鬥勇,其實維護的是同一盤大棋。
作為宗室的唐王朱聿鍵 連帶兵勤王的資格都沒有
最終,明朝人不僅葬送了自己可以建立起來的戰略包圍體系。還透過自己的拆臺,幫助滿清成功控制了更多地方。當自己從包圍者變成了被包圍者,失敗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