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初中生若有這6種行為,可能是在“假努力”,家長要早點發現

由 欽慶敏 釋出於 經典

一些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成績還不錯,但是一上了初中就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尤其是一些理化題的出現,更是讓孩子摸不著頭腦,往往為此發愁,成績也不能跟上。

初中的學習和小學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僅在知識難度上有所提升,更講究學習的方法。有些孩子明明學得很苦,但成績總是在原地踏步,從而被人反超,因為這很有可能是一種“假努力”。初中生如果有這6種行為,可能是在“假努力”,家長要早點發現

一、對著答案寫作業

初中的教輔教材比較多,常會出現課時量不夠,講不完的情況。為了學生可以迅速地解決困惑,很多老師會讓學生把答案留在自己身邊。這一來,就會讓一些學生對答案產生依賴性。做作業的時候,就把答案擺在一邊,完全不自主思考。

讀完題目,就開始對著答案寫作業,實際上這和抄答案沒有區別。作業和考試一樣,都是查漏補缺的一種方式。這種行為不僅不能讓學生鞏固知識,及時複習,還會讓一些同學養成不思考的陋習。平常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做作業蠻快的,然而孩子到了真正的考場就是一臉懵。

這種掩飾自己真實水平的行為,會更讓學習枯燥無味,學得更苦。相反,另一些合理利用答案的同學就會更上一層樓,學得更加順暢。

二、上課全程記筆記

上課做筆記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記可以讓我們記錄下學習中的重難點,便於識記。但是筆記也有主次之分,並不是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要記下來。而有的同學就喜歡全程記筆記,不放過老師的每一句話,甚至是啟程轉折。

一節課下來,筆記記得不少,手也累得要命,但是真的學進去了什麼?全程記筆記,手不僅跟不上老師的語速,還會錯過知識點。比如老師講解例題,而學生還在記題目。這種學習又怎麼可能有效呢?

三、學習無計劃

陳安之說過:“做大事就要先定目標,列計劃”。學習也是一樣,如果學習沒有安排,不分主次和先後,只會讓學習一團糟。“凡謀之道,周密為寶”,計劃是人生的指向標。列出了學習計劃,才可以穩步向前。有的學生做了半小時語文,還沒寫完,又想起今天的數學很難,於是又做起了數學。不僅自己手忙腳亂,效率還一直提不上去,這就是又苦又累的“假努力”。

四、包裡有很多書,卻從來不看

有這麼一些學生,每天放學回家的書包都是被塞得滿滿當當,各科教材、各類教輔、各種試卷,不論有沒有用,一律帶回家。沉甸甸的書包讓人看了十分心疼,但是孩子背到家了就把他們丟在一邊,甚至不會去翻一面。他們在學校的時候認為回家有時間看書,認為自己的成績需要提高,但是一到家就被外界的東西吸引,譬如電視、手機,或者是小說。這和學習沒有計劃也息息相關。

五、盲目做題,不找短板

根據短板效應,一個木桶能裝的最大量,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板,而不是長板。許多學生喜歡採用題海戰術,買一套又一套的習題,就開始“埋頭苦幹”,但是在練習過程中,遇到了自己不會做的題,就採用跳過的辦法。反而在簡單的題中獲得所謂的“快感”。不找短板,不補短板,孩子就永遠不會進步,只會困住自己的舒適圈。

六、耍小聰明

學習是一件嚴謹的事,但總有同學喜歡耍小聰明。這些同學一般都比較聰明,思維活躍,在學習的時候喜歡另闢蹊徑。尋找題目的漏洞,透過自己的小聰明來完成作業。表面上這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但是這種學習往往不能挖掘到題目的精髓,自然也起不到鞏固的作用。

初中的學習方式多種多樣,但是這六種假努力,只會讓學生加重負擔,而得不到明顯的進步,家長要一直觀察孩子的學習,給出適當的意見,轉變他們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