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明朝政治家楊廷和簡介 一生輔佐四位皇帝

由 聞人海瑤 釋出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楊廷和,字介夫,也稱石齋,漢人,家鄉四川新都,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間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輔佐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善文書且其子是著名文學家楊慎。

楊廷和畫像

楊廷和少年時代便才氣盡顯,鄉試中舉時他年僅十二歲,十九歲中進士入仕,任翰林院檢討,掌修國史,位次編修。明孝宗時期,楊廷和輔佐太子讀書,至正德二年,楊廷和正式入內閣,成為東閣大學士,是正一品官職,專門書寫朝廷封官授爵的敕書。劉瑾被革職誅殺後,楊廷和取代其職成為少傅兼任太子的老師、謹身殿大學士。至1512年,楊廷和任內閣首席大學士。

1521年,明武宗去世後,由於其沒有子嗣,楊廷和與皇太后用計謀誅殺了武宗義子江彬,使武宗堂弟朱厚熜立登帝位,即明世宗。朱厚熜在還未到達京城時,由楊廷和親攬朝綱三十幾日,取締了很多武宗當朝時的種種弊端法令,得到了朝廷內外的一致好評。1524年,由於“大禮儀”事件中楊廷和反對藩王登帝的世宗改父母尊號與皇上引發矛盾,遂辭官還鄉。四年後,楊廷和被貶為庶民。

1529年,楊廷和逝世於家鄉四川新都,享年71歲。明穆宗初期恢復楊廷和官職,賜太保,諡文忠。

楊廷和擅長文書寫典,文筆工謹,多次參與編纂整合明朝多個皇帝實錄以及《大明會典》,還留有《楊文忠公三錄》傳至今日。

楊廷和是怎麼死的

楊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間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在明武宗去世後較長一段時間內掌管朝綱,但在大禮儀事件上由於與世宗意見向左,最終辭官回鄉,於71歲時病逝故里。

楊廷和畫像

明武宗去世以後,楊廷和嚴謹地處理相關倫理秩序事務,由於武宗無後,楊廷和以“兄終弟及”的依據,主張立武宗堂弟即藩王朱厚熜繼位,得到張太后的同意後,他草擬並頒佈詔書。在迎接朱厚熜赴京登基的三十幾日時間裡一直是楊廷和代理朝政,廢除了許多先帝時期的弊端政令,得到了朝廷百姓的一眾稱讚。

明世宗繼位時年僅十四歲,欲追加親生父母之尊稱,而楊廷和作為首輔大臣與其它一眾舊臣要求藩王入帝的明世宗改換父母,因此展開了長達逾三年之久的“大禮儀”事件,最終楊廷和敗下陣來。明世宗不顧群臣的反對意見,執意將親生父親追封為興獻帝,母親為興國皇太后,將孝宗改為皇伯考。最終於1538年,世宗將興獻帝追封為獻皇帝,其牌位遷入太廟,武宗位於其後,修其墓為顯陵,大禮議之爭以此告終。

世宗以其逐漸豐滿的羽翼,最終以君權壓倒臣勢,楊廷和也深深體會了皇權至高無上的獨斷之威,與之決裂後於是辭官回鄉。

1528年,楊廷和以儀禮大臣的罪名被貶為庶人,於次年病故於家鄉,以平民之禮入葬。許多年後,世宗問起國庫中的積蓄有餘,感慨道這是楊廷和多年裁員減支的功勞。

明穆宗初年,復楊廷和官職,封太保,諡文忠。

楊廷和兒子

楊廷和的兒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稱為明三子之首的文學家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千古名句就是出自於他筆下。

楊慎 塑像

楊慎,狀元入仕,由於生性正直,敢於直諫,其仕途也極其坎坷不平,由於在“大禮儀”事件中過於堅持,一再上書不願與盲目順應皇上的奸臣共事並與群臣列宮嚎哭,引來杖責被流放雲南,以此終老。

楊慎在歷史上的文學成就十分顯著,他流放期間創作量極大,至今留有詩作兩千餘首, 抒發情感的有江陵別內、宿金沙江等等;關懷民間疾苦的有海口行、觀刈稻紀諺等;此外還有眾多描繪河山、盛況的詩文。楊慎吸收六朝、唐初的詩文特點形成自己婉約之風,且對詩詞歌曲等均有涉及,作品大多清逸綺麗。楊慎對於文學堅持自己的價值認同,既主張文法,又反對盲從復古,好李杜、勤探究,有著極其深厚的造詣。

儒學上,楊慎指出了儒學、心學皆存有“虛論不實用”的弊端;以及心學脫儒向禪學,喻指理學與禪學之間的聯絡性;此外,他還對於當時風靡的陽明心學進行了批判,指其違背儒學,然而最主要的是對於朱熹的強烈批判。

楊慎為人刻苦,無論文學、從仕均精益求精,是一代博學家,留下多本著作,個人文風凸顯,且關愛百姓,心繫國家,只可惜受到世宗的憤恨,終生流放至死,逝後才回故鄉入葬。


 

楊廷和傳

楊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間歷仕過四個皇帝的傑出政治家、改革家,後由於在大禮儀事件上與世宗意見向左,最終辭官回鄉,於71歲時病逝故里。《楊廷和傳》出自明史,講述了楊廷和的個人簡介和相關事蹟。

楊廷和 畫像

楊廷和中舉入仕,相貌英俊,性格沉穩縝密,文筆工整流暢,博學多識,志向高遠。有一次乾清宮著火,楊廷和請武宗離開大殿,下詔自我批評,並趁機與群臣進諫勸皇上精於朝政。楊廷和重視倫理制度,掌管國事治理得井井有條,可武宗並不體察。

後楊廷和因父親去世奔喪而辭官,被召回後,在外打獵的武宗賜予其眾多加賞,楊廷和多加推辭並趁此勸請皇上回京,甚至想親自出城接皇上回來,遭到拒絕後無奈回京。皇上回來時,命令群臣做旗幟赴帳前相迎接,誰知楊廷和以民間行為與天子不符的理由不從,武宗無奈作罷。

江東地區收成不加,而宦官卻一再敦促物資,催內閣擬敕書,楊廷和不肯奉命並極力勸說稱民間枯竭,而皇上卻不肯體恤,因此楊廷和進諫說:“滿朝大臣的意見您不信,偏偏聽從幾個小人所言,皇上您可以僅與這幾個小人共理天下嗎?先帝們關愛百姓、節省物資的傑出政績如此之多,皇上不但不效仿,偏偏要效仿那些不值得效仿的舉措,是為何呢?”楊廷和並以此來追問究竟是誰強烈要求追加擬旨,是否為了私求,皇上只推脫稱不清楚,仍不阻止。

楊廷和辭官去世以後,皇上有一次問起國庫中的積蓄有餘,感慨道這是楊廷和多年裁員減支的功勞,不可抹滅。

楊廷和歷史評價

楊廷和,是明朝年間著名的內閣首輔,歷仕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後來由於在大禮儀事件上與世宗意見向左,最終辭官回鄉,以庶人身份下葬。楊廷和任職期間,一度權傾朝野,做出了許多為政功績,是明代偉大的政治改革家。

楊廷和 劇照

楊廷和輔佐武宗時期,由於武宗荒誕無德,楊廷和屢屢進言未果,仍心繫百姓,關心民間疾苦,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得以正常執行。

楊廷和平定安化王造反,鎮壓起義將其誅之。武宗去世後,由於無後,遂與皇太后二人將其堂弟朱厚熜立為世宗,得群臣贊同。

楊廷和在武宗去世後,除掉手握重兵的江彬。當時江彬深知自己為天下人所不齒,在同黨造反時尚且猶豫不決,於是楊廷和以皇太后的名義將其追捕誅殺,並消除一眾黨羽,引得舉國歡欣。

世宗未赴京城時,由楊廷和代理國政共三十七日,在此期間,楊廷和不受制於皇上,得以大展身手,廢除了武帝在位時留下的一系列弊端政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楊廷和加強邊防軍力,放遣武帝生前所囚的各方女子,減少賦稅降低階級矛盾,挑選人才以推行新政等等。楊廷和所推行的一系列舉措,均受到了舉國上下的讚賞。

儘管其改革時間短暫,但仍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改善財政情況,緩和階級矛盾,使百姓生活也轉好,對明朝中衰起到了一定的緩和與振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