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中國曆經五千年的歲月洗禮,朝代更迭幾乎算得上“家常便飯”,而戰火硝煙也總是難以避免。對百姓來說,戰火是流離失所訊號,而對於帝王將相來說,戰爭來臨則意味著他們展現自己軍事政治智慧的時機到了。
那些歷史上為我們津津樂道的戰爭裡,其實不光有著運籌帷幄的將領,還有些喜歡“亂彈琴”的豬隊友,這些人有的心無溝壑卻喜歡指手畫腳,有的善於指點江山卻敏感多疑。
我們今天要聊到的這幾位,他們就曾透過自身的“努力”,將幾乎已經到手的勝利拱手送給敵軍,用自己的錯誤成就了他人的威名。這可謂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愚蠢操作,明明可以躺贏,結果偏要自行作死。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一、官渡之戰:被狂妄自大斷送了性命的袁紹
縱觀三國曆史,奠定局勢的是幾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其中與曹操有關的就有兩場。
讓他走向輝煌的那一場發生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但對於這場戰役的另一位主人公——袁紹來說,官渡之戰的錯誤指揮不僅讓他失去了登上至尊之位的可能,甚至讓他丟了性命,而這一切全都是因他的狂妄自大而起。
東漢末年,九州烽煙四起。其中叫得上名字的就有江東的孫策、徐州的呂布、荊州的劉表等八九家勢力,其中最“矚目”的當屬兗豫的曹操與河北的袁紹,前者以用兵如神聞名,而後者則佔據了整個中原地區最好的資源。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袁紹
建安四年,當時呂布、袁術已經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的手下敗將,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歸屬曹軍,而袁紹則戰勝了公孫瓚,將幽州、冀州、青州、幷州收入囊中,可謂是盡有河北之地。
打得興起的袁紹算了算自己的籌碼:大約十萬能夠立刻調動的精兵、“民人殷盛,兵糧優足”的冀州也在手裡,河北一地連片勢力安全無虞。
又看看曹操的處境:其勢力範圍處於各家混戰的四戰之地,關中的勢力並未打算歸順、東南孫策蠢蠢欲動,南邊又有劉表、張繡兩塊硬骨頭不肯降服,就連暫時歸順的劉備也並非死心塌地言聽計從。
最重要的是可調動的兵力嚴重不足,糧草輜重皆有憂患,可謂是四面楚歌。
於是袁紹頭腦一熱,打算趁勢拿下曹操的“都城”許縣,為自己稱帝的路再增添一大筆籌碼。此時恰逢獻帝發出“衣帶詔”,這下比起“挾天子”的曹操,袁紹的出兵理由更充足了,於是大手一揮,決定南下,而第一站就是距離許縣極近的官渡。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衣帶詔
建安四年六月,袁紹集齊十萬兵馬南下伐曹,世人多謂袁軍勢不可擋,但各家勢力的統卻不約而同的更看好曹操,認為剛愎自用的袁紹並非如眼見的那般堅不可摧。
同樣不看好此戰的還有袁紹的監軍沮授、別駕田豐,他們認為長久的戰爭其實已經導致了袁紹治下百姓日子難捱,糧草輜重雖看似充足,但卻後繼無力,一旦用盡難以立刻補足,且繁重的徭役賦稅也意味著此時的北地更需要安定的發展農業和經濟。
不如駐守黎陽,逐步蠶食黃河以南地區,以小股精騎擾略對方邊境,以逸待勞,可“安坐而定天下”。
以後世眼光而言,這樣的方法更類似於賢明的帝王治理國土的方法,而薄情寡恩、狂妄自大的袁紹自然缺乏這樣的心智,選擇以十萬精兵強行攻打曹軍,然而其結果如沮授所料,袁紹的美夢真的毀於糧草不足。
原來,本屬於袁紹的謀士許攸看清了袁紹此人的性格惡劣,投奔了曹操,而他的投名狀便是袁紹的軍事機密之一——糧草問題。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許攸
如果袁紹懂得“狡兔三窟”的道理,大約不會將糧草大張旗鼓地押運至烏巢,甚至又一次拒絕了沮授“另外派遣蔣奇率領支援軍隊在運糧軍隊的外表,以斷絕曹軍的抄掠”的提議。
果不其然,曹操得到了來自許攸的訊息,派兵奇襲烏巢,將袁紹的全部糧草燒燬在距離袁軍僅四十餘里之處,袁紹大急之下再出昏招,出動大軍支援押運糧草的淳于瓊,讓轉而攻打袁軍大營的曹操撿了便宜,導致軍心渙散、將領投降。
此戰終了,十萬袁軍已有七八成被曹軍殲滅,這場歷時一年多的官渡之戰以曹操大勝告終,而袁紹不僅失去了絕對優勢,甚至連稱帝的美夢也不必再做了,最後落得個憂鬱而死的地步。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曹操
二、長安之戰:心無溝壑卻想指點江山的唐肅宗
公元755年,安祿山帥軍一路勢如破竹地打進長安城,逼得玄宗棄都而逃,唐軍之中人心惶惶、軍心渙散,玄宗捨棄了心愛的貴妃都沒能扭轉局面。曾經揮斥方遒的帝王不得已退位讓賢,以太上皇的名義龜縮一隅,讓還一頭霧水的唐肅宗出來收拾殘局。
同樣束手無策的肅宗還沒愁多久,手下謀士李泌便來為君分憂了。這位被稱作才華比肩孔明的軍事政治家眼裡的大唐遠不到國破家亡的地步,甚至以百年輝煌為底,立下了兩年內收復河山、復大唐榮耀的豪言。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唐肅宗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李泌對外採用了“敵進我退、敵退我擾、敵疲我打”的游擊戰略,令小股精兵不間斷地騷擾其軍事要地太原,單方面拉長了敵軍的戰線。
在對方疲於奔命、糧草輜重急速消耗的同時對內實行休養生息戰略,調取治下各地的資源,舒舒服服過了一冬,等到開春兵強馬壯之際反攻安祿山各地方軍隊。
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法子漸漸蠶食了叛軍佔領的以長安為中心的周邊城鎮,前線捷報頻傳,勝利彷彿唾手可得。一年多的消耗戰掏空了安祿山的家底,除了長安以及他的老巢范陽還在苦苦支撐,安祿山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李泌
唐軍連戰連捷打出了士氣,正準備一口氣攻下范陽切斷長安叛軍的後路,讓守在長安的叛軍徹底成為一隻困獸,再也翻不起風浪,那麼唐朝不僅能夠徹底血洗此奇恥大辱,更能借機再回盛景。
可惜的是規劃得再精妙,李泌也不過是個謀士,真正掌握兵符的是那個曾經對著爛攤子撓頭的唐肅宗。不過此時的肅宗可不撓頭了,面對接連而至的勝利,他飄了。別看肅宗缺乏軍事頭腦,但他膽子卻不小。
有這樣一個君主實在也是李泌的不幸,這位膽大妄為的皇帝靈光一閃,放棄了原本穩贏的先攻范陽,後取長安之策,不容商議的決定直接攻取長安。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然而這種對首都的“渴望”是致命的,要知道雖然叛軍已經拿下了長安,但范陽才是安祿山真正的底牌,軍隊糧草都以范陽為重,可以說范陽才是安祿山守住長安的最後一道防線。
果不其然,安祿山沒有放過唐肅宗的這一昏招,長安叛軍與范陽的大軍前後夾擊,打了唐軍一個措手不及,幾乎將唐軍又打回了最初潰逃時的樣子,這下,不僅唐肅宗失去了回到長安的希望,李泌的復興大計也最終毀於一旦。
五年後唐軍雖然還是戰勝了安祿山的叛軍隊伍,但被戰爭消耗了整整五年的大唐最終還是走向了衰落和滅亡。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三、長平之戰:帝王將領“共謀”的敗仗
如果說前兩場戰役的失敗分別來自主將和帝王的作死行為,那麼長平之戰裡的趙國之敗可以說是一場有帝王和主將“共謀”的結局。這個故事說來簡單,四個字足以概括——“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中趙國的主將就是那位理論豐富的將軍趙括,但如果你認為是趙括一人的決策失誤和素養不足導致了趙國的失敗那可就錯了。
這場戰爭如果依它原本的規劃進行,那麼完全可以稱得上勝負難料,即使失敗也難以真正撼動趙國的百年根基,可惜它的失敗不僅是主帥一人的錯,趙王也在其中出了不少力氣,為趙國滅亡埋下了定時炸彈。
史書記載,“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原本趙王選定的主將是深諳秦軍習性的老將廉頗,然而在秦王一統天下的決心和秦軍精兵強將的加持下,趙國還是先後失去了幾座城池,趙王對廉頗產生了不滿。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廉頗
但戰場經驗豐富的廉頗觀秦軍糧草不濟、士兵勞累,選擇了以防守為主的消耗戰,讓趙王那顆急於求勝的心更加多疑。
當時另一位老將趙奢已死,聲名鵲起的是自己那個軍事理論極強的兒子趙括,秦軍順勢放出風聲,聲稱廉頗已無戰意,秦軍真正懼怕的是最近名聲大噪的趙括。
或許真的是時運不濟,趙王最信任和敬重的宰相藺相如重病不起,於是趙王竟真的聽信讒言,臨陣換帥讓趙括做了主將。趙王換帥的決心之堅定是令人驚歎的。
趙括之母聽聞此事後曾親自面見趙王,細數趙括不得軍心、抓權撈錢的性格,稱他入軍營後“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可趙王卻置之不理,趙母只得討了個“無隨坐”的恩典悻悻然退去了。
不出所料,藺相如口中的這個“若膠柱而鼓瑟耳,... ...不知變也。”的新主帥一上任便改變了廉頗以守待攻、以逸待勞的戰略,以正面進攻來對抗善攻的秦國主將白起,在短短四十多天之內讓趙軍縮水四十多萬,這些趙國稱霸的底牌就這樣被擅長奇襲的白起俘虜、坑殺了。
至此,趙國再也沒有了與秦相抗的實力,成為了繼韓國之後第二個被秦消滅的國家。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四、小結
作為一國之主或一軍主帥,並不一定非要是一個全才,但至少要做一個清醒的人,歷史上這些“以多敗少”的作死行為幾乎都是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的後果,讓人既感到唏噓又覺得可笑。
試想如果沒有這些坑隊友的“神來之筆”,歷史的車輪也許真的會偏離原本的航線,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外如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3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蠢操作明明能躺贏,結果自作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