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丨“第一學歷”問答掀開了一些單位招聘的“玉人焦慮”

學歷本屬於過去完成時的一紙證明,它指向的是過去而不是未來,不該由它來完全掌控人們的未來命運。

伯樂相馬的故事膾炙人口,以伯樂自居的人也不在少數。及至招攬英才,敢以伯樂自詡的人反而不多了。不是伯樂,又得出演伯樂,在沒有劇本的現實劇場中,沿用當代社會的招聘慣例,也不失為一種討巧的做法。

日前,針對網友專升本(非成人高招專升本)畢業後的第一學歷問題,教育部答覆稱:相關政策及檔案中沒有使用“第一學歷”這個概念。管理中的“學歷”通常指最高或最後學歷。

快評丨“第一學歷”問答掀開了一些單位招聘的“玉人焦慮”

一個普通的政策性問答,居然在網路輿論場起了風浪。有人不以為然,有人應聲附和,在微博上此起彼伏,誰也不服誰。

任何一個牽動公眾神經的話題,背後必然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心態。學歷原本只是個學習結果的證明,當部分用人單位跟招聘掛鉤後,就不止是個別的問題。“第一學歷”雖不失為個人能力的一定參考,但完全依賴它來判斷一個人的才能則難免偏頗。網路輿論對“第一學歷”的熱議,從某種意義上掀開了一些企業人才焦慮的“蓋頭”。

首先,“第一學歷”掀開了一些用人單位招聘的“玉人焦慮”。改革開放以來,沒有哪個單位覺得人才過剩。相反,人才焦慮幾乎一直困擾著每個單位的發展。面對單位的求賢若渴,一些負責招聘的人最怕自己重蹈不識和氏璧的“玉人”覆轍。不想當“玉人”的焦慮,促使招聘者尋找穩妥的招聘策略。設定學歷門檻,把學歷欠佳者直接排除,這是避免招聘看走眼的一條捷徑。久而久之,也就成了部分用人單位招聘的“行規”。但是,求職者的能力,不是一場面試就能測試出來的。但當“第一學歷”具有祛除焦慮的功效時,它成為一些單位人才招聘明裡暗裡的標準,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企業文化看,一些透過“第一學歷”篩選出來的人入職後,往往容易以“正統”自居,然後或多或少地會偏向“捍衛”這一“傳統”。還有一些人擔心自己的能力和業績被反超,也會不自覺地支援“學歷篩選”。

此外,“第一學歷”還掀開了非全日制求職者的平等性焦慮。招聘即機會,因為學歷問題而被攔在入職門外的求職者渴望一視同仁,平等競爭。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因“第一學歷”吃過虧、受過挫。教育部的這個答覆勾起了這些人的學歷痛點,因為學歷而被貼上不平等標籤,由此產生的“平等性焦慮”,成為這些網友不平則鳴參與網路討論的動力。

解鈴還須繫鈴人。學歷本屬於過去完成時的一紙證明,它指向的是過去而不是未來,不該由它來完全掌控人們的未來命運。讓學歷迴歸本位,不再成為人才流動的阻力,需要用人單位多培養些“伯樂”,他們才是消除這些單位人才焦慮的剋星。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劉海明

編輯 尹曙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78 字。

轉載請註明: 快評丨“第一學歷”問答掀開了一些單位招聘的“玉人焦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