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爭中,齊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諸侯。
項羽正值鼎盛時,齊敢和西楚霸王硬剛。
韓信只帶數萬人準備攻齊時,齊卻投降了。
可是,齊投降,韓信“還不要”,非要發兵攻打,一舉滅之。
齊王、韓信,都不是瘋子,他們之所以行為“反常”,是有著自己的算盤。
齊在楚漢戰爭中的基本追求
戰國末年,齊是非常“配合”的一個諸侯。
秦攻打其他諸侯時,齊不干預;秦攻齊時,“民莫敢格”,麻溜投降。
因此,齊貴族受到的打擊相對較小,雖然依律要上繳兵器,剝奪封地,但他們在齊地依然保持著很強的影響力。
在秦末的復國浪潮中,齊國是少有的,僅靠本國舊貴族領導復國的諸侯。
他們與其他反秦義軍一直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保持著相當的獨立性。不管是項羽還是劉邦,對齊的影響力都非常有限。
對田氏貴族來說,恢復齊國,就是他們的基本追求。
他們無意於去爭什麼天下,也不會真正地傾向於誰,只求復國,保持割據。
齊在楚漢戰爭中的策略
齊在楚漢戰爭中的所有作為,都是圍繞著“獨立”展開的。
項羽為了削弱齊,將齊一分為三。
項羽分封諸侯時,一則為削弱齊,二則為打壓齊最強的實力派田榮,將齊一分為三個諸侯。
結果,田榮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就平定三齊!
在劉邦動手之前,齊獨自與強悍的西楚霸王單挑,死戰。
當楚漢大戰時,齊卻願與楚和解,不妨礙楚與漢繼續相爭。
可是,在齊楚和解後,齊雖然承認項羽為霸王,諸侯之長,但卻從未出兵幫助過項羽。
相反,他仍然與在梁地反楚的彭越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
所以,齊在楚漢戰爭中顯得“反覆無常”。不管是與楚和解,還是歸降漢王,都是其保持割據的“縱橫之術”。
靠不住的降漢
韓信準備攻齊時,齊國集結了20萬大軍,屯於歷下,準備堅決抵抗。
此時,劉邦令酈食其前來勸降。
酈食其在吹噓漢王的實力後,提出:早早降漢,“社稷可得而保也”。
“社稷可得而保”,是齊的唯一追求。
因此,齊麻溜接受了投降。
可是,這個投降,是靠不住的。
此時,齊雖降,但仍然保持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和自主性,他們仍然完全有能力干預楚漢戰事。
當初,與楚和解後,他們仍然在支援彭越反楚。
那麼,今天“降漢”後,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會“反覆無常”呢?
不要說田氏是齊王了。
後來,韓信為齊王后,蒯通不也勸他自立嗎?
這種“投降”,是韓信無法接受的。
韓信的企圖
其實,韓信此前接受過類似的“請降”。
破趙後,韓信趁威降服了燕。在燕威服後,韓信也沒有去惹人家。
只是,燕國可以晚點再收拾,齊國不行。
韓信“偏師”出戰,不是來接受這種投降的。
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
韓信發起一連串的作戰,目的是為了“絕楚之糧道”,實現對項羽的夾擊。
韓信如果從趙地南下,最多隻能從北面側擊楚,不可能“絕楚之糧道”,摧毀楚的戰爭潛力,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戰局!
而且,從實力上來說:燕的實力比較弱,即使搗亂,最多也只能攻略代地等北境,而齊的實力非常強,什麼時候再“反覆無常”,形勢將非常複雜。
所以,韓信堅持武力攻齊,絕非只是處於個人貪功。
良將“惡人”
齊投降後,放鬆了戒備。
韓信發兵猛攻,大破齊軍。
可憐酈食其,百口莫辯,被烹殺了!
八百年後,另外一位天才軍事家,也做了和韓信一樣的“缺德事”。
李靖在討伐突厥時,劼利可汗請降。
唐太宗答應,並派唐儉前去安撫。
李靖也不管什麼“領導的意思”,也不管什麼唐儉的生死,依然發兵襲擊劼利,一舉破敵!
當然,唐儉比酈先生幸運一點,趁亂逃了出來···
或許,一切從戰局出發,果斷把握戰機,求得勝利,不惜“作惡人”,是這些天才軍事家的“通病”吧。
對此,只是揣度他們的私心,以為他們一切是為貪功,或許狹隘了一點。
齊,其追求是“復國”。無論向楚還是投漢,都是其“縱橫”的一部分。
而不真正控制齊,韓信將無法實現“南絕楚之糧道”,從根本上摧毀項羽的目的。
因此,齊“麻溜”地降漢,而韓信非要武力解決!
勝利,是良將唯一的追求。
至於一些“道德爭議”,留待後人品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