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崗石窟,一個讓人沉醉的地方!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武周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雲崗石窟分為東區、中區和西區。一窟、二窟,位於石窟群的東端,因為風化比較嚴重,只有第一窟東壁後下部故事浮雕仍儲存較完整,第三窟,是雲崗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12個長方形石孔,這裡分為前後兩室,後室內有一佛二菩薩雕像,第四窟,窟前有四層木構清代建造的樓閣,頂飾琉璃,頗為華麗。窟內,中央端坐著一座佛像,高17米,是雲崗石窟最大的雕像。大佛周圍,小佛圍繞,非常壯觀。
雲崗石窟的起源,雲崗石窟是由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開鑿的,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一共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唐代,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當時有一位儼禪師"在恆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終於石室"。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直到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簷的通樂、靈巖、鯨崇、天宮鎮國、崇福、童子、華嚴、護國、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
明代,大同雲岡再度荒廢。雲岡之稱始於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後清軍入關攻佔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
至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雲岡寺院得以重修,現在第5、6窟的木構窟簷和寺院即為當時重建。
近代,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儲存完好,1952年設定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並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