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中國有多少人?

  如今,我們可以從多個渠道獲得中國的人口資料。例如,公安部每年公佈的《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統計局每年進行的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等。一些特定年齡段的人口詳情也能從個別部門獲得,例如教育部的學籍情況,社保部門的城鄉社會保險情況等。但是,以上所列的所有人口資料,都必須服從於 10 年一度的人口普查。

  修正歷史人口資料

  2010 年人口普查的經費總預算為 80 億元,大量的經費投入使得人口普查的覆蓋率可以達到 100%。極高的覆蓋率,相對而言保證了人口普查的資料是最準確的。

  每當人口普查結束時,對以往人口資料的修正也隨之開始。最好的例子出現在上海。在 2010 年《中國統計年鑑》中,上海市 2009 年的人口為 1921 萬(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html/D0304c.htm)。然而,僅僅事隔 2 年,在 2012 年的《中國統計年鑑》公佈的人口數字中,上海市 2009 年的人口就成了 2210 萬(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html/D0304c.htm)。同一個城市,同一年度的人口數字,後一本年鑑比前一本整整多出 289 萬人。

  調整的原因自然是因為 2010 年的人口普查。2010 年,上海市的普查人口數字為 2303 萬,而如果先前給出的 2009 年人口數字是正確的,就意味著上海市人口在一年內增加了近 400 萬人——統計部門與其接受這個結論,還不如承認上海市歷年進行的人口抽樣調查出現嚴重遺漏登記的狀況,並重新修正。

  當然,不是所有省市都樂於根據人口普查數字修正本省市的以往人口統計,也許他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需要特別在意的錯誤。例如,在《廣西統計年鑑》中,2005 至 2009 年的常住人口從 4660 萬緩慢增長至 4856 萬人,而 2010 年又突然下降至 4610 萬人,246 萬人從資料中消失了,人口總量一夜回到 5 年前,讓人感到十分滑稽(http://www.gxtj.gov.cn/tjsj/tjnj/2014/zk/html/03-01.jpg)。不知是否會有不瞭解情況的學者面對這個資料斷層目瞪口呆,並洋洋灑灑寫出《廣西常住人口消失之謎》之類的文章呢?

  除了人口總量,人口普查還能夠對人口結構進行修正。隨著人口的流動性增強,各城市的非本地戶籍常住人口開始逐漸不被公安局所掌握,由於這部分人口對於公安部來說難以統計,公安部在報告人口數字時,往往聲稱這些數字僅僅是“擁有本地戶籍”的人口。但既然公安部本身是記錄戶籍的部門,那麼人口的戶籍類別資料至少應當是準確的吧?很可惜,同樣不是。2010 年,公安部報告的非農戶籍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 34.17%,而第六次人口普查卻顯示,中國的非農戶口比例僅有 29.14%。按照兩者的差異計算,有 5%的中國人口,近 7000 萬人在仍然持有農業戶口的同時,被公安部認定為非農戶籍持有者了。

  人口資料的政策反應

  隨著人口的流動性增大,人口普查對於流動人口的統計逐漸成為普查的重中之重。從 1990 年的“居住本地一年以上或離開戶口登記地一年以上”,到 2000 年的“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或者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再到 2010 年的“普查時居住地點”,流動人口的認定口徑逐漸放鬆。排除市內的人戶分離,中國的流動人口總量從 1990 年的二千多萬,猛增至 2000 年的 1.03 億與 2010 年的 2.21 億。一些外來人口數量較多的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都在 2010 年普查結束後大幅度調高了本市的外來人口統計規模,例如上海提高了 289 萬,北京提高了 212 萬。

  與統計規模的提升伴隨而來的,是政策的改變。上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 2010 年以前,外來人口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入學條件較為寬鬆,外來子女比例也在中小學逐年上升。但隨著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的公佈,意識到外來人口的數量遠超想象後,上海市對隨遷子女入學的要求逐漸提高,原本外來人口為子女登記入學可使用靈活就業證,也無需居住證,在 2013 年前後靈活就業證開始不被承認,居住證的持有時間也逐漸增加,從 2015 年開始,只有持有居住證 3 年以上才可為子女辦理入學。

  這樣發生突變的政策,使得一些來滬就讀的子女可能會面臨失學的風險。但我們顯然不能將其歸咎於人口普查所報告的真實數字。真正要問的問題是:非人口普查年份的人口資料,質量為什麼會那麼低呢?

  被遺漏的幼兒人口

  雖然人口普查本身就是一項人口資料的標杆並能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但他並不是永遠正確的。1953、1964、1982 和 1990 年的前四次人口普查可以說是中國統計工作的幾塊豐碑。在統計技術落後、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中國的前四次人口普查獲得了極高的準確性。但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問題出現了。“五普”資料顯示,2000 年的 1 歲人口為 1150 萬人,當年生育率為 1.22。(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5rp/html/t0301.htm)

  1150 萬這個數字對教育部門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訊息,這說明他們在 2005 年將不會碰到太大的入學困難,畢竟比他們早入學的幾個年齡段人口都在 1400 至 1500 萬人左右。如此,義務教育覆蓋率這一指標的完成似乎是沒有困難了。而對於計劃生育部門來說,這個數字造成的後果則有一些複雜。幼兒數量下降如此之快,似乎說明計劃生育工作完成得特別好,但極低的生育水平也預示著計劃生育工作目標和機構職能可能會出現變化——正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依然重大,防止被藏被烹,計生委始終沒有接受人口普查報告的幼兒數量,並且在幾乎所有場合都提出了 1.8 這個數字作為當年的真實生育率。

  人們在數年後才意識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嚴重錯誤。2005 年,中國的普通小學招生數達到 1671 萬人,比普查數字高出一半(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6/html/U2121c.htm)——在計劃生育的高壓下,大量家庭選擇藏匿超生的幼兒。如果教育部真的按照 1150 萬人口來安排 2005 年的小學招生資源,那後果可以說是不堪設想。另一方面,這個數字的差別也說明中國的生育率並沒有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報告的 1.22 那麼低,對於計生委來說,這個訊息不知是讓他們失望,還是鬆了一口氣。

  注:本文首發歌德學院數讀欄目,中國 - 人口普查與人口政策,略有修改。轉載請告知。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02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中國有多少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