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為什麼面對我認為愚蠢的人我更容易憤怒?

  更容易感覺憤怒,首先是覺得自己有發火的權利。面對“愚蠢”時易怒的心態,和我們的人際關係模式有很大聯絡。假設一個人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父母難以消化自身負能量,經常借孩子學校、家庭中的錯誤打壓,嘲諷孩子:“我怎麼生了一個那麼笨的兒子 / 女兒”“那麼笨,還不如死了算了”。 面對處於權威位置的父母,孩子缺乏反駁的力量,只能忍氣吞聲。

知乎日報:為什麼面對我認為愚蠢的人我更容易憤怒?

  久而久之,這樣的“一時氣話”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模式:愚蠢就該被教訓。處於權威位置的人有權力向“蠢人”開炮,摧毀他們的自尊。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當個小領導,自認為佔有心理優勢的時候,會因為下屬的“愚蠢”而刻薄諷刺。而那些從小就得到父母尊重,包容的孩子,對待“愚蠢”的態度也會更友善。當我們自由探索的權利被善意對待,那我們也會對其他人的錯誤有更好的容忍度,不會在他人身上找存在感來彌補從前的無助和屈辱。

  對愚蠢的憤怒,也來自自身更嚴苛的標準。對愚蠢缺乏包容度的人,往往有完美主義傾向,抱著“每個人都至少應該……”的假設。所以當領導看到小透明連一些表格或者檔案都弄不好,很容易發作:“連這些活都做不好,不知道你們這些研究生書都讀哪裡去了。”對於這些領導來說,下屬沒能滿足他們的預期,現實和理想嚴重不匹配,巨大的心理落差就很自然地化為失望,憤怒等負面情緒。

  實際上,這樣的憤怒是嚴苛的超我導致的。假設領導在還是小透明的時候,可能也弄糟過很多基本的任務,經常被師傅責罵,戰戰兢兢地積累經驗。那當他們成為領導的時候,心裡可能已經住著一個“嚴苛”的師傅,挑剔地打量自己和下屬的工作。如果下屬做得不好,心裡的師傅可能會冷笑:“看看,當初你也是一個德性。”所以他人的愚蠢不僅僅和他人有關,也有可能讓我們回憶起從前自己“愚蠢”的經歷,在潛意識中產生強烈的焦慮感。這種可能沒有被意識到的自我攻擊,在意識層面,可能會轉化成對其他人的強烈憤怒。憤怒,其實也是把自身的無力感投射到他人身上。

  因為愚蠢而發火,也是尋找優越感,保持良好自我感覺的方式。就像之前提到,如果父母對待孩子的自由探索缺乏容忍度,把孩子的試誤當作發作的把柄,那就很容易完全摧毀孩子的自戀,迫使他們在今後的人生中不斷從他人身上找存在感,以此來確定自身的價值。假如一個孩子生活在缺乏抱持性的環境裡,媽媽經常嘲笑他:“你從小就遲鈍,一歲了還不會爬,真是笨得可以”“這次考試才那麼點分,我都替你丟臉”“要是這次還是這個爛分數,就不要找我簽字了”。在父母的權威面前,脆弱的孩子完全沒有還手之力,自尊被一點點打碎。

  但每個人都有自戀的需要。為了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自我價值早早被摧毀的孩子只能向外求索,透過和他人的關係來進行自我確認。如果能夠發現比自己更笨的小孩,並且有衝他們發火的權利,不就說明自己是更好的,更有力量,可以支配其他人的嗎?如果我們對自身價值是充滿確定的,那就不需要以他人作為“座標系”,透過他人的笨來襯托自己的聰明,用對他人的攻擊來確認自己的力量。當一個人有更獨立的人格,更多的內在力量,他也會更少地因為外界的撩撥而焦慮和憤怒。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30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為什麼面對我認為愚蠢的人我更容易憤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