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令》是我看的第一部雙男主的電視劇,劇裡的人物各異,劇情飽滿,讓人為之沉迷。看完劇,腦海裡還要一遍遍地將人物片段不斷地聯絡起來,心裡的疑問一直揮之不去:為什麼那麼可愛那麼真的魏嬰的結局卻是慘淡的?
魏嬰的人生跌宕起伏、肆意暢達,誰不喜歡這樣的人生,雖然短暫卻著實精彩過癮,就像他傳達給我們的外在一樣:手握天子笑,伏龍臥屋頂,與天為被,與地為席。這是大部分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生命姿態和高度,所以,我想這是我這個平凡人喜歡他的原因吧。
但是誰又願意去過他那樣的人生,別看表面上瀟灑風光,英雄的內心早已是千瘡百孔,他經歷了玄武洞大戰、血洗蓮花塢、給江辰剖丹、落入亂葬崗、窮奇道截殺、不夜天之戰,還有那些裹挾著世俗的假象的“真相”和親人、朋友的相繼離去,都是對這個少不經事的少年的深深摧殘。不夜天的死是身死亦是心死,是對生命意志的摧殘,是對“鋤強扶弱、無愧於心”的人生信條的摧毀。
這部劇整體都是圍繞“鋤強扶弱”的觀點來表達青年人的青春、熱血、勇敢、智慧、以及逆境中成長的過程。那鋤強扶弱這個觀點到底對還不是不對呢?我們已經被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的觀點影響了多年,從不曾質疑。但既然是鋤強扶弱,也就是扶助弱小的時候要與強權、強暴的人進行鬥爭,這又豈非是一條平坦而順利的路呢?若對手只是個人還好說,若對手是一個陣營呢,該如何?對手的強大總是由多個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他們有人力、財力或者是權利上的優勢,又豈非是以一己之力能夠抵抗的,即使有蓋世武功,也難敵千軍萬馬。所以,魏嬰本以為草野一生,便可相安無事,卻還是招來殺生之禍。不夜天,他可以不死,但他已經沒有對抗這個世界的勇氣和力氣了,因為他自心底的來自於親情、友情、人生信念的力量已經蕩然無存了。
而這個悲劇的產生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因素:第一,陰虎符。第二,魏嬰性格的缺陷。第三,有勇無謀。第四,沒有靠山。
三個因素中最重要的便要數陰虎符了,這是大家將矛頭指向魏嬰的直接原因,若沒有這個,其他幾個因素可以忽略不計。在世人眼中陰鐵的力量已經不可小覷了,結果又出現了比陰鐵更厲害的陰虎符,好比世人眼中的“核武器”為個人所有一樣,你也會不免有些擔心,但要是自己得到又會因此而得利。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所以一幫以金氏為首的“正人君子”打著匡扶正義、拯救蒼生一樣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對魏嬰進行人身攻擊,次次緊逼他入絕境。相比之下,溫氏的狠毒在明面,是門派之爭的打擊對手力量;而金氏的狠毒明暗雙行,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射日之爭中金氏出力最少,最後得利最大的卻是金氏;表面上說是關押溫氏餘孽,背地裡卻血刃手無縛雞之力的無辜群眾;表面上高風亮節,卻利用眾人對陰虎符的忌憚之心和貪心,聚眾起事。
再來說說魏嬰的性格,對於觀眾來說,他是表裡如一、憤世嫉俗、聚眾多優點於一身的武學奇才,也或許是因為這一點,他恃才放曠、不拘小節,即使在眾人面前也並未收斂自己的脾氣,最終成為了一個名譽掃地的人人喊打的靶子,即使人是個大大的好人。樊登老師講過一個心理學實驗,給兩組人看一個小男孩的照片,並告訴他們男孩犯了同樣一個錯誤,一組人看醜一點的那張,一組人看漂亮的那一張,結果看漂亮男孩的那組人要比看醜男孩的那組人更願意原諒這個犯錯誤的人。看來長得美,還是有優勢的。魏嬰不醜,只是他在眾人面前的印象分太差,並且他還具有做壞事的能力,於是,大家可以理所當然地將所有的髒水潑到他的身上。
第三,說說謀略。其實從人物命運的轉折上,必須說說營救溫氏餘孽事件,當時金麟臺宴會上的場面都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雖然魏嬰並無意傷害旁人,可是旁人看在眼裡卻覺得生命受到了威脅和挑戰,而一貫強勢又愛面的金光善又怎會嚥下這口氣。按照一般人的做法肯定是讓家主出面協調此事或者其他人中間斡旋,至少是有商量的餘地。魏嬰這樣做,相當於是把自己逼上退無可退、進無可進的地步了,以至於後來多次問藍湛:我還有其他路可走嗎。
《三國志》中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資治通鑑啟示錄》記載了孫權這麼一件事。孫權18歲就執掌江東,上任後廬江太守李術不服孫權管束,還招納孫權的部眾。孫權移書討要,李術不歸還。孫權大怒,但並沒有莽撞行事,而是先上書主持朝政的曹操,說李術殺了您任用的揚州刺史嚴象,我現在要剿除他,他肯定要向朝廷求援,希望您不要理睬他。果然,孫權進攻李術,“術求救於操,操不救”。孫權“遂屠其城,梟術首,徙其部曲二萬餘人”。孫權騙住曹操聽任自己兼併異己,就足見他的氣度和謀略。若魏嬰稍微收斂下自己的脾氣,不那麼莽撞的話,怕是結局又會不一樣。
、
第四,沒有後臺,缺乏指導。若江楓眠沒死的話,他至少還有靠山,可以保護他,許多事可以從中斡旋協調,不會像江辰一樣只顧江氏門派利益而於他不顧。
孟子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這個最重要的因素他沒有,他孤家寡人一個如何成事?
而16年後的形式的大反轉,如藍湛及眾多下一代的世家子弟跟他站在了一起,暗地裡還有聶懷桑在一邊謀篇佈局,引導輿論;金光瑤壞事做絕天怒人怨。否則,關於不夜天之戰、窮奇道截殺、聶明玦及金光善之死的真相也就只有睡大覺的份了。
作者安排魏嬰的不夜天之死,有其戲劇性的一面,以死這種沉痛的方式來表達青年人對這個世界的失望之情,另一方面還給世人更多的時間來洞察人心和真相,所謂“日久見人心”。讓得逞的人更加肆意妄為,就像周代時韓趙魏三家分晉覆滅智伯,利用“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的驕兵政策麻痺智伯,以取得聯合抵抗智伯的機會一樣,讓金光瑤一步步“作死”在自己設計的陰謀裡。
最後,藍湛選擇做仙督是最正確不過的選擇了,因為只有自己身在這個位置上,才更能主持大局,影響輿論,實現“鋤強扶弱”的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