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人口紅利”為何在兩漢以後,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兩漢立國共計四百零五年,在中國古代王朝中,它的地位不能被忽視。也正因為漢朝的存在,奠定了漢族稱謂,漢承秦制我們不止一次的回望過曾經輝煌的關中時代,可那個輝煌而又榮耀的時代,終究還是隨著時間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如果,有一點值得留戀的東西,或許就是曾經的王朝遺蹟,曾經屬於那個時代的歷史印跡。關中“人口紅利”四年楚漢戰爭結束之後,劉邦聽取眾人的勸說,定都長安,至此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一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勢必會激發一波人口紅利。關中得名,主要是因為他處在蕭關、散關、武關、潼關關中號稱八百里秦川地農耕時代的初期,這裡的經濟發達,比起其他的地方更具有優勢。歷代以來,但凡建都之地都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因為帝王所賦予其的政治意義,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臺超強抽血機,會產生極強的虹吸效應。外圍地方的經濟,大多會沿著外四關通路,自身經濟被動的轉向關中一帶。這座王城擁有著得天獨厚的經濟優勢。兩漢時期,能夠真正開發的地區平原地區也就是太行山以南,淮河以北這塊地方因為地處函谷關的東部,也就是通俗的關東一帶。整個西漢時期,人口以關中地區最為龐大,其次這是河北、山東這兩個重要的區塊,像四川、鄱陽湖、洞庭湖這兩塊地方雖然人數可觀,與前三個重量級的人口區域相比,著實是小巫見大巫。及至王莽時期,社會動盪不安,百姓生活艱難。尤其是綠林軍、赤眉軍分批進入關中之中,當地百姓深受其荼毒,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離開關中,進入關中西北角的河西走廊一帶。融居屬國,領都尉職如故,置從事監察五郡。河西民俗質樸,而融等政亦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修兵馬,習戰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輒自將與諸郡相救,皆如符要,赴敵不失期契也。每輒破之。其後匈奴懲乂,稀復侵寇,而保塞羌胡皆震服親附,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兇飢者,歸之不絕。那些人們生活安定,最不容易受到戰爭的波及。王朝重心的轉移劉秀在河北立足,進而圖謀整個天下,光武皇帝定都洛陽,撤離和關中一帶說了再見。戰火波及讓關中一點的經濟崩塌,而那裡的經濟復甦太需要時間,此時選擇洛陽是最好的方式。一來,定都這裡可以縮短黃河---淮河滎陽他這麼做,也無形中讓關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轉而取代它的則是洛陽。這也意味著王朝重心開始沿著西---東軸線發生變化。洛陽開始以超強吸血機的強悍地位,走上歷史舞臺。我們可以看一下劉秀建立東漢之後的全國人口分佈圖,到了東漢中期以後,關中一帶的人口數量已經微乎其微,原來在西漢時期的人口紅利已經完全消失。相反,再看看關東整片區域,密密麻麻的全都是人口。這是屬於關中地區的人口悲哀,也是屬於關東地區最為輝煌的時代。經濟軸心大逆轉兩漢時期是大一統王朝的早期巔峰,後來經過唐、宋、元、明、清為何?因為八百里秦川的平原,一旦久經戰火,經濟會迅速崩塌,想要復甦會變得異常的困難。自從玄宗一朝發生安史之亂後,國都六陷,天子九遷,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關中經濟因為戰火的洗禮,會快速的崩塌。而這種崩塌往往都是不可逆轉的。唐朝以後,關中再也沒能重新走向歷史舞臺,成為大統一王朝的首都。宋朝算得上是一個過渡朝代但是此時尚沒有能力讓古代王朝經濟瞬間直接平移至最北端元明清三朝終於實現了中國古代王朝,經濟重心的徹底大逆轉,這三朝的經濟重心是以南北軸線的方向進行發展。北京和南京這條軸線,讓以北京、南北為核心的地區,爆發出了新的人口紅利,徹底將關中地區甩開。可能很多人會問,關中八百里秦川的平原地帶,經濟為何說崩塌就崩塌?道理其實很簡單。關中地區第一次被大兵團劫掠是在王莽末期,綠林軍、赤眉軍相繼以軍團火拼的方式進入關中,赤眉軍更是將關中一帶所有的資源劫掠一空,然後徹底了關中。凡此戰爭年代,百姓大多會選擇離開戰地,選擇到其他地方生活,這樣就意味著關中一點的耕地會短暫性的失去活力。戰亂持續二十年、三十年,就算是原來已經肥沃的土地也會成為一塊廢地。多數新興地方為了恢復戰後經濟,會選擇大量移民來完成經濟的恢復,這種經濟恢復又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關中地區被第二次大規模破壞從唐朝中期開始,各地節度使、吐蕃相繼衝進長安城搶奪資源,讓長安城經歷了王莽以後的第二次經濟大崩塌,這一次的崩塌幾乎成為了永久性的經濟崩塌。這塊地區再沒有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曾經繁華的長安城反而成為了邊瘴之地。關中發展得益於漢朝,卻敗於唐朝。在人口紅利期時代,關中地區的百姓生活相當的富裕,他們能夠目睹到王朝中最為輝煌、最為榮耀的時刻,可他們也能夠親眼目睹到最為血腥、最為殘酷的一面。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907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