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孩子的成績,各路專家的研究可謂鋪天蓋地。大部分都是針對孩子的,可是孩子的很多問題往往出在家庭和家長身上。
日本一位以做家庭作業輔匯出名的老師——坂本七郎,他在長年教學中發現,一些孩子就算砸重金(日本孩子也一樣瘋狂上課外補習班)報很多課,成績照樣上不去。他開始思考如何高效提升孩子成績的方法。
坂本七郎發現,與其家長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催催催、逼逼逼……不如自己做改變。一個家庭如果能擁有下面這三個好習慣,孩子的成績會在短時間得到提升。哪三個神奇的習慣呢?
01
相信孩子一定能行的習慣
>>>家長需要知道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第一個家庭習慣是——
從內心裡相信孩子的才能。
坂本七郎遇到過兩個初二學生。他們不會第三位數的乘法,不會運用小數點,也不會分數。學校裡的課程她們當然是聽不懂了,分數總是個位數或者十來分。
和普通孩子相比,她們的學習能力不是一般的差。難道她們的理解力有問題嗎?
坂本七郎透過接觸發現,她們的理解力並不差。凡是老師講解過的內容,她們和普通學生一樣,基本都能理解,也會答題。
那麼她們的注意力怎麼樣呢?
90分鐘一節課,她們一直在認真聽講,注意力也沒有絲毫問題。
她們既有理解力,精神又很集中,為什麼一到考試的時候就不行了呢?
老師發現,問題出在她們的家庭:一直以來,這兩個孩子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問題,周圍的人也對她們有先入為主的成見。經過與這兩個孩子家長溝通,坂本老師告訴他們:孩子學習能力沒有任何問題!透過正確的輔導查缺補漏,一定能趕上,希望家長也相信孩子。
果然,幾個月後,這兩個孩子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提出了一個註明的心理學術語,即“皮格馬利翁效應”。
如果師長對孩子信心十足,說“這孩子絕對行”或者“成績就要上去了”,結果孩子就真的像老師和家長所期待的那樣,表現越來越好。
相反,如果孩子被認為理解力太差,以及什麼都不會,在這種成見籠罩下,孩子的成績就會直線下降。
換句話說,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成績深受周圍人的成見、情緒以及印象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當然就是家長和老師。
如果父母一直認為孩子“不會學習”,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言語、視線中包含的消極感情。時間一長,孩子就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也不會有好成績”,漸漸對學習失去信心。
連自己都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的話,也就提不起幹勁了。
在這種狀態下,不管有多好的老師、多麼精心的交道,也不管嘗試多麼有效的學習方法,都不能提高成績。
父母認為孩子“只要做肯定能成功”,孩子受到了這種情緒的感染,會琢磨著想:“我試一下,說不定真能成功。”於是迸發出勇氣來。孩子在這種勇氣和熱情的驅使下開始學習,成績自然很容易提高了。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相信孩子就能改變孩子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即使你不說話,他們也能感受到你在想什麼。如果你對孩子的印象是負面的,那麼趕快努力,培養出對孩子的正面印象吧。
當然,萬事開頭難,但你只要想想,你現在對他的負面印象很可能會把孩子未來的可能性扼殺在搖籃裡,相信你就會努力改善原本的成見了,
所有的起點都建立在我們對孩子的信心上,只要我們相信孩子,給孩子勇氣,培養出她的學習熱情。
“沒關係,儘管你現在不會,可是很快會想出來的。”
“你只要做就能做成,肯定的。”
希望你能保持這樣的想法和態度。
當然,有些話也不必直接說出來。只要你堅定這樣的想法,在你的一舉一動中,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感覺到你的鼓勵資訊。
您的心情,肯定會傳遞給孩子。
您的心情,是所有事情的起點。
02
和孩子一起學習的習慣
>>>學習熱忱是在家裡培養出來的
“趕快學習去!”相信每個媽媽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是當孩子開始學習時,其他的家庭成員在幹什麼呢?
“好不容易消停了,趕緊抓緊時間追幾集熱播劇吧!”“總算可以刷手機了!”……
有些孩子對學習的必要性產生疑問,因為他們的父母幾乎沒有學習的習慣。
一個家庭,如果父母一到晚上就是看電視,那麼孩子是不會主動去學習的,孩子也會圍著電視看或玩遊戲。
就算你說“我努力工作了一整天,晚上該歇歇了”,孩子也不會接受這樣的理由。
為了讓孩子養成學習習慣,你要先做出伏案學習的榜樣來。
因為家庭中有一種自然形成的學習氛圍,其基礎就是“父母的學習姿態”。如果從小就是看著父母伏案學習的樣子長大的,會覺得在家學習一點也不稀奇,是天經地義的事。
請問現在父母的一個問題:你在家有學習的習慣嗎?
>>>設定“家庭學習時間”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有一個好辦法,就是設定“家庭學習時間”,用上這一招,無論是多麼討厭學習的孩子,都能順理成章地養成學習習慣。
只要父母表現出積極學習的態度,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就很自然地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具體做法很簡單。
家長和孩子都坐在同一個房間裡,關掉電視,在某一段時間一起讀書學習。
僅此而已。
只要能拓展視野、磨鍊意志,讀什麼都可以。重點在於將這段時間視為專注讀書、自我提高的珍貴時間。
提前定下:家庭學習時間,比如,星期二和星期四晚上8點到9點一個小時。
請想象一下:全家人都在同樣一絲不苟地學習者——難道你不為此而高興、自豪?
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家裡的話題自然而然變成了“下週二我要讀XX,下週四我要讀XX。”
為了尋找心儀的圖書,全家人一起去書店或圖書館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了。
即使是工作繁忙的父親,也能透過這樣的家庭學習增加和孩子的接觸機會,瞭解孩子的學習內容,從而為親子溝通打下基礎。
家庭成員濟濟一堂開展集體學習,孩子自然也就天天向上了。
這種習慣持續一兩年,其效果不可估量,例如,每星期有2次,每次各用一個小時學習,一年就能積累100個小時的學習時間。
3年後呢?
5年後呢?
家庭集體學習實施與否,結果大不一樣。
所以,比起無奈地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搖頭嘆氣,家長還不如以身作則,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請記住,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讓家庭學習也成為你們家的好習慣吧。
03
重視孩子的每一個提問的家庭習慣
>>>不要扼殺孩子的興趣
“我孩子對什麼都只有三分鐘熱度,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我孩子的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
常常聽到家長這樣說自己的孩子。其實這種狀態很可能是家長自己造成的。
孩子小的時候,總喜歡問個不停,但並不是每個家長都會慎重對待這些提問。或者敷衍了事,或避而不答。
其實孩子願意向父母提問題的時期非常短暫,如果你對他們的疑問置之不理,那以後他們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就會猶豫不決,很可能內心的興趣和愛好也就到此為止了。
重視孩子的每一個提問,也是提升孩子成績非常重要的一個家庭習慣。
你平時是怎樣對待孩子的疑問的,決定了親子溝通的程度,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這個問題絕不可疏忽,所以,針對最後一個應該養成的家庭習慣,請好好考慮一下,你想要怎麼樣面對孩子的疑問?
比如,你正在做晚飯,孩子突然提出了一個分數計算的問題,你該如何應對呢?
①回答說:“現在媽媽正在做飯,稍等一會兒吧。”
②讓孩子去問爸爸。
③放下手中的家務,說:“我來看看。”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種做法呢?
您可能會這麼想——
“雖然實際上多采取①或②,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③吧?”
是的。可是,儘管您心裡知道應該是③,為什麼卻不能付諸行動呢?
當然,有很多問題家長未必能立刻回答出來。不過只要留意孩子的提問,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就會變得越來越廣泛深入了。
>>>儘量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那麼,如果孩子突然提出難以回答的問題,家長改如何應對呢?當然,您可以說:“我也不知道,問你爸爸去。”但是,這明星搪塞孩子,不僅不會幫孩子解決問題,敷衍的態度還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你邀請孩子共同尋找答案。
你可以對孩子說:“來,讓我們一起研究研究。”
尋找答案的手段多種多樣:你可以帶著孩子檢視家裡的百度詞典、字典、圖書等,也可以上網搜尋,還可以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者給懂行的朋友打電話等等。
要儘量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個習慣非常重要。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學到尋找答案的方法。
親子解決問題,慢慢接近答案,要讓孩子親身參與到這個過程。
在何孩子一起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小發現,於是孩子的興趣範圍就越發擴大。
當你發現還沒有做晚飯的時候,很可能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但這是值得的,因為對每個孩子來講,這種經歷都是一大筆財富,也是他們養成學習興趣的機緣。
沒錯,學習樂趣是透過親身體驗而養成的。
如果平時在客廳裡放著電腦、圖書、地圖以及詞典等,孩子就會主動去調查感興趣的事物。有不懂的問題,自己就可以馬上查出來——這個習慣對孩子的知識拓展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可以在家庭裡培養出來的。
對於孩子的疑問,家長應該儘量停下手中的工作認真回答:如果無法回答,就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雖然這些都只是舉手之勞,可是卻能培養孩子廣泛而深入的興趣和愛好。這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未來的人生道路都有很大益處!
>>>邁出第一步吧
到這裡,我們已經介紹完了能快速提高孩子成績的三種家庭習慣,
第一種習慣,“相信孩子的才能”:因為你信任孩子,所以言語和信任都不一樣。而孩子也會受到鼓勵,提起幹勁。
第二種習慣,“讓孩子看到你的學習姿態”:請一定在家庭中設定“家庭學習時間”,讓孩子看到你伏案學習的樣子,言傳身教地告訴他,學習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第三種習慣是,“不要回避孩子的提問”:如果回答不出孩子的疑問,請當場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就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擴大他們的興趣範圍。
在這三種習慣中,請選擇一種開始嘗試。
你的每一個行動,都會對孩子產生複雜而深遠的影響,促進她的改變。
請你一定養成良好的家庭習慣,加深親子溝通,才能實實在在地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