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陽賦》終於迎來了大結局。
這場詭譎多變的權謀大戲,終於落下了帷幕。幾乎沒有誰,能躲過這些算計。
為了權勢,為了富貴,有人失去了性命,也有人失去了至親、愛人。
這通往象徵至高權利的太極殿之路,是由屍體和鮮血鋪就的。
那皇座看上去無比威嚴、華貴,在野心人眼裡,它極具誘惑力。但若要坐上去,卻兇險萬分。
先帝即阿嫵舅舅,當初為了坐上那皇座,不惜娶王氏女借王家之力,後面如願登基,但也淪為了傀儡。
到最後,夫妻不成夫妻,父子不成父子,憾然離世。
然後是子律,子隆,後面就連子澹都未能獨善其身,為了奪這皇位,不惜殺害兄長,構陷忠臣。
現在又是王藺和宋懷恩。
為了那皇位,他們一個先是枉顧女兒幸福,將其嫁入寒門。然後在髮妻死諫後,仍不改奪權之心,甚至不惜殺死一雙兒女視為母親的徐姑姑。
一個更加。
不僅枉顧出生入死的手足之情,背叛蕭綦、殺死胡瑤。
又視髮妻玉秀的真情如無物,踩著她的屍首也要奪權,自認為奪權成功後,還要拿著結髮釵許王儇為自己的皇后。
什麼倫理、忠義、廉恥,都被宋懷恩在權欲膨脹後,丟得徹徹底底。
(拿著結髮釵許王儇皇后的那一刻,宋懷恩真的無恥到了極點)
但王藺和宋懷恩都死了,死在了自己的自作聰明,更是死在了自己的貪念上。
王藺自認為是這盤偷天大局的執棋人,卻不知在別人眼裡,他也是棋子。
而宋懷恩呢,以為黃雀在後的藉助了王氏,又踩著王氏登上了高位。
卻不知蕭綦就等著他入甕,臨死那一刻,不知宋懷恩心裡可有想過玉秀分毫?
任何一次的權謀爭鬥,都不會有完全的贏家。或許正是認識到了這點,蕭綦才選擇和王儇退守寧朔,自在生活。
還記得王藺的扮演者於和偉曾在採訪中說道,在這部劇裡,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有的,只是不同的利益還有立場。
生在這個家族,就不得不承擔起它的興衰。身在這個位置,就不得不做維護它的事情。
王藺兄妹倆就是這樣。
年少時,王藺因為當時的太后,即長公主母親當著他的面,賜死了韓氏。
少年心性的他,為此暗暗發誓,絕不讓皇家再有這樣壓制王氏的時候。
從那以後,讓王氏凌駕於皇家之上,就成了他畢生奮鬥的目標。
為了這個目標,王藺日日讓家僕鞭撻自己。為了這個目標,他廣結門生培養勢力,不惜和髮妻離心,更不惜犧牲一雙兒女的幸福。
直到臨死那一刻,方在女兒王儇的那句“此愛非彼愛”時,才明白年少輕狂時的堅持,放在眼下,又未必是對的。
把王藺看作琅琊王氏家主,再去看他的那些所作所為,就會發現,真的無關對錯,就是選擇不同罷了。
而太后呢,是這場權謀爭鬥裡,唯一的女性。
如此重要的角色,她在劇裡的名字只是冰冷的皇后,太后,撇開那些光環,知道她閨名的又有幾個?
終其一生,都是在為別人活。
出嫁前的那段時光,是所有士族女子最無憂的時候。
不僅可以享受家族帶來的一切榮耀,還能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喜歡的人。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是年少時的情動,那句“溫郎”,更是閨閣時的誓言。
但當家族需要她時,她又能毫不猶豫地捨棄這段感情,嫁入皇家。
這是所有士族女子,都會面臨的犧牲。
太后是這樣,謝宛如也是這樣。
成為皇后以後,她不僅要為家族而活,更要為自己的兒子活。
為了讓兒子登上皇位,她毒殺皇帝,算計親哥,利用王儇。後面又為了鞏固兒子的皇權,不惜暗殺王藺,圍剿蕭綦。
論這份謀略和狠勁,太后就遠勝劇中其他男子多矣。
她算計了一輩子,卻也被別人算計得一無所有。
不僅唯一的兒子慘死,就連僅存的孫子也下落不明。
一開始是把兒子登基當做自己活下去唯一的信念,為此不惜任何手段。
再後來,就是為了讓自己孫子靜兒登基,成為她還在苟延殘喘的堅持。
為了讓靜兒登基,太后不惜再次和王藺與虎謀皮。殊不知,這又是一場騙局。
太后是在滿心的期待中,悲然逝去的。
曾經多少人想要踏入的永安宮,現在竟成了名副其實的冷宮。
她滿頭白髮,一身華服,臨死前身邊只有一老僕,哪裡有從前半分的榮光?
(太后啊,有一個很好聽的閨名,叫“王寰汐”)
她和王藺這對兄妹,曾在這朝堂翻雲覆雨,到頭來,卻落得了這樣的一個悲涼下場,真是讓人唏噓。
在《上陽賦》這部劇裡,幾乎每一個人都深陷這場詭譎的權謀裡。
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家族,又或是為了心愛之人。
他們或出身高貴,或生於卑賤,卻都有一顆爭權的心。
只有一個人不一樣,那就是玉秀。
她始終都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敬畏之心,還有赤子之心。
雖出身寒微,起於豫章王妃侍女,與家國甚遠,與朝堂甚遠,但她卻有自己始終在堅持的信念。
那就是做人,得知恩圖報。
為了王妃對她的恩情,在薛宦持刀行兇時,玉秀毅然地擋在了王儇前面。
在嫁給宋懷恩,成為肅毅伯伯夫人後,玉秀並沒有像丈夫那樣,被富貴迷了心智,始終都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在原著裡,玉秀這個角色顯得很苦情,也很被動。明知宋懷恩有異樣,卻裝作不知,以為捂著就可以當做什麼都沒發生。
後面宋懷恩謀反,她被王儇逼問,為了不讓丈夫落難,也為了不愧對王妃,玉秀選擇了沉默。
而最後會選擇從城樓上跳下來,也是宋懷恩射的那一箭,讓她以為自己愛慕的丈夫,心裡沒有她。
但在劇裡,玉秀雖在宋懷恩面前,顯得弱勢了些,卻非常有自己的主見,也非常的剛直。
她從細微處,發現了宋懷恩的不對勁,選擇第一時間告訴了王儇。後面又在宋懷恩出兵之際,苦苦相勸。
勸阻不成,玉秀又抱著必死的心,看了孩子,將自己的手鐲套在了他身上。這是作為母親,對孩子最真實的牽掛。
然後跑到宮牆上,對宋懷恩作最後的規勸。
但宋懷恩還是無動於衷,看著射出的那一箭,玉秀心裡該有多絕望。
眼前的這個宋懷恩,哪裡是自己滿心託付的宋將軍?
宋懷恩謀反,在玉秀看來,不僅僅是枉顧蕭綦和王儇的恩情,更是枉顧忠孝正義。
和自己當初心動的那個少年郎,完全是背道而馳。
玉秀嘴笨,不像王儇能說出那麼多振聾發聵的言論。在規勸宋懷恩無果後,她選擇了用一個最笨的方法,那就是死諫。
她希望用自己的死,可以喚醒宋懷恩的良知。
何等剛烈純善的一個姑娘啊,嫁給宋懷恩,真的是錯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