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成也宣王、敗也宣王:周王室最後的榮光造就中興也深埋惡種

由 嶽洪秀 釋出於 經典


題/成也宣王、敗也宣王,周王室最後的榮光造就中興也深埋惡種

文/唐晉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作為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所處的歷史時期是很尷尬的。前有父親周厲王的一番“胡作非為”,使得周王室統治根基搖搖欲墜,繼位後的周宣王不得不謹慎之處、革除前代積累下的弊病,勵精圖治、力挽大廈將傾之勢。

但所謂的“宣王中興”並未在周宣王的治理下善始善終,晚年周王室難以轉圜的還是回到了國祚將傾的瀕危時段,宣王在臨終之前還不得已為加速周王室的滅亡,親自埋下了一個禍根。


(周宣王古像)

厲王之訓,猶在眼前

朝代興廢是暗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在普遍的認知中,帝國王朝發展到末期,絕非一代兩代君主的孱弱無能、苛政暴虐,而是幾代君主的不懈“作死”才生生的將王朝拖垮。

周宣王的存在則是有悖於這個普遍的認知的,作為西周時期第十一位在任君主,後繼者便是其子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直接導致周王室被攻破,將西周王室拉下了天下共主的神壇。


(烽火戲諸侯)

而前任則是被國人趕出鎬京的周厲王(其父),只因厲王觸動了當時舊貴族勢力的利益,導致遭到驅逐、舉國動盪。夾在歷史上兩位“赫赫有名”的暴君昏君的中間,周宣王心裡苦楚還有誰能懂?

周厲王(其父)崩逝了,可國政還要繼續。長大成人的宣王終於繼承了父親丟掉的王位,開始了一段如履薄冰的執政時期。

所謂前車之鑑、後車之師,甫一即位的周宣王時刻以父周厲王的行為警戒自身,積極任用宗周嫡系大臣周公、召穆公、方叔,藉此穩定周王室的先前動盪的局勢,同時也順帶給自己的統治找尋有力支撐。

(宣王中興,諸侯來朝)

緊接著,任用尹吉甫、仲山甫、虢文公、申伯等賢臣良佑治理國政,專門向宗周全盛時期的“文武遺風”和“成康之治”看齊。確立目標已經配置好人才之後,周宣王廣開言路、鼓勵進諫,畢竟其父周厲王便是因為不許民眾出言議論國政,結果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人糾集暴動,將這個“獨夫”趕下了臺。

周宣王在位期間能夠為史家稱之為“中興”,恢復了宗周作為天下共主的盛況,很大程度上在於宣王廢止了“藉田禮”。

所謂藉田,是指每到立春時節,作為天子(皇帝)將要親自下農田躬耕一次,當然這只是形象上的勞動,實則不過揮動兩三下鋤頭,伴駕的大臣紛紛歌功頌德,史官提筆記錄君主重視農產的功績,然後皆大歡喜、各自散去。

(清朝時期的藉田禮情景)

藉田象徵的意義是非凡的,主要意在鼓勵民眾多事生產,否則大家都沒有好日子過。可週宣王為何要將藉田禮廢除呢?

這實則關係到整個西周時期的經濟制度。大家都知道,周王室能夠為天下共主近八百年(後期是名義上的)的本質還在於制度,以宗法制為核心、以分封制為外延、以禮樂為關鍵、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四大護國制度”。

(周初形勢圖)

內修政、外除患,中興初顯

到了周宣王這個時期,這“四大護國制度”也快名存實亡了。宗法制強調的就是一個血緣關係,可西周都傳了十一代君主了,再親密的關係歷經這麼多年也該過期了。況且那個時候通訊裝置也不是那麼發達,大家傳信全靠馬,可能十來八年都不一定能夠見上一面,關係疏遠本就正常。

分封制則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二者為表裡關係,自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禮樂制度則是伴隨井田制的瓦解所崩潰的,這就是大家熟知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了。

(周禮)

而周宣王廢止藉田禮也是因為井田制的瓦解,簡單來說,就是周王室手底下所持有的公田也不多了,發展了這麼多代,諸侯王、大臣都一貫操持著“我不拿別人就會拿”的目的,大肆的侵奪公田。

在古代社會最重要的財富是什麼?單純的你才會以為的金子,實際上是人口與土地。

集體耕種的公田被侵奪,那還讓大家種個錘子?難道讓那些貪墨公田的大臣把到胃裡的“肉”再吐出來嗎?周厲王這麼試過,可惜結局很悲慘。

周宣王引以為戒,索性不再糾結此事,遂廢除了藉田禮。當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諸侯國勢力發展的強勁,也為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崛起埋下至關重要的一筆。

(周宣王時期西周疆域圖)

安穩了內政,便要解決外患問題了。

周宣王主政時期對於四方東夷、南蠻、北狄、西戎的軍事征伐貫穿了其人一生,首先便是對西戎問題的處理。西戎與周王室之間的關係算得上是老冤家了,在西周末期周幽王執政期間,西戎便入侵鎬京,成為了直接滅亡西周的元兇。在周宣王時期,西戎依然鬧得很兇,但好在未形成可觀的勢力。

作為農耕民族宿敵的遊牧民族西戎,在軍事組織上還未形成體系,就像是狼群出獵一樣前來鎬京周邊劫掠一番,欣然而歸。王公大臣不受其害,可苦了那些務農民眾,年歲收成盡數喪失、甚至可能危及性命。

周宣王果斷派兵主動出擊西戎,當時在西邊與西戎最早抗擊的部眾,還是秦國的先人奮勇當先、流血犧牲,並取得了一定成果,周宣王還派遣南仲鎮守朔方一帶,抵禦西戎入侵。

(北狄西戎,東夷南蠻)

功績難成,更難善始善終

解決了身邊的威脅,周宣王便再度將目光投向了周王室的老對手東夷和新崛起的強大對手荊蠻(南蠻)。東夷作為周王室的老對手,貫穿西周十四代真就沒有服過。

戰爭失敗就歸服周王室的教化了,戰爭勝利便得理不饒人、持續反叛,為了對付棘手的宿敵,周宣王一口氣派出了當時周王室最為倚重的四位元老級大臣:召穆公以及卿士南仲、大師皇父、大司馬程伯休父率軍東征。

(平東夷,收南蠻)

效果很可觀,作為東夷當中的領頭羊徐國,在不堪抵抗周王室的攻擊下,和和氣氣的上表宣稱歸服,也招徠大大小的東夷小國順勢歸附。此期間,周宣王一手按住東夷教訓,另一隻手伸起來順便教訓了一下新崛起的威脅荊蠻,所取得的功業是可觀的。

不過在同時對付東夷、荊蠻的戰爭中,時間持續了十餘年才徹底將其歸服。周王室所付出了也頗為沉重。

由此,“宣王中興”的勢頭才顯露跡象。

就如此發展下去,周宣王一定會被譽為挽大廈將傾的救世明君,可歷史往往不遂人意。連年的對外戰爭取得的功績,讓宣王沉浸在了好大喜功的美夢當中,一掃父親周厲王時期,以及前代積累的弊端,將周王室重新拉回了天下共主的寶座,此等功績,或可堪比成王、康王?亦或者是文王、武王與周公之治?

過滿則溢、過驕則敗,周宣王膨脹的野望充斥了他的內心,將在位初期的如履薄冰、謹小慎微的警覺通通掩蓋了。

在位晚年,宣王屢屢對北狄用兵,從宣王三十一年到宣王三十九年,這九年間從未停歇對北疆的軍事活動,卻收效甚微,在最後一次的千畝之戰中,敗光了周王室的大部分精銳,這就是著名的南國之師,盡數全滅的歷史事蹟。

就連周宣王本人都身陷險地,好不容易才得以突圍。

(西周分封形勢圖)

遭此大敗的周宣王性情大變,內心的野望粉碎的他開始不聽諫言、貪圖享樂,使得原本初顯跡象的中興之勢,半道夭折。宣王也一日日的在酒色宴樂、我行我素中墮落,將自己一手打造的周王室中興,徹底付諸東流。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周宣王做到了明辨前代弊病,也做到了勵精圖治的貫徹實施,但終究沒有一貫堅持下來,最終使得畢生心血流產。

莫不使人扼腕嘆息,一代英主的自我放逐,周王室深層次矛盾並未得到解決,在其子周幽王的折騰下,西周以鎬京陷落,在歷史上畫上了完結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