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被網友熱議的“亞馬遜的痰盂”到底是個什麼來頭?

由 郎文芬 釋出於 經典

近日,中國痰盂成了網友熱議的焦點。有網友截圖顯示,一款帶有中國風紋飾風格的痰盂在購物網站亞馬遜上售價60多美元,物品介紹稱這是經典中國古董、工藝品。還稱是1960年代中國傳統的果盤,可放水果和紅酒。這樣的解說詞讓中國網友大跌眼鏡。

這款痰盂,從圖案紋飾上看,鴛鴦、荷花、紅雙喜,都是中國傳統紋飾,的確是1960年代的中國風;從形制上看,大口、圓腹、高足,也是脫胎自中國固有的傳統款式,但遠談不上古董。說到用途,大多數國人也只是用它來咳痰、盛垃圾或當便盆。除了結婚當天作為陪嫁器具,盛放糖果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是貧窮的1960年代,也不會在一張條案或八仙桌上,擺著它來盛放蘋果、香蕉,這不像話。

痰盂這個物件,歷史悠久。它的遠古身份是“唾器”,它是用來盛放唾吐物的,包括痰。在古代的餐飲活動中,則多它用來盛放肉骨魚刺等食物渣滓,再小一點可盛放茶渣。所以,後世給這種用途的“唾器”命名為渣鬥。

就考古發掘看,目前所見最早的唾器是安徽阜陽西漢汝陰侯墓中出土的漆盂形器。這款器具的形制和後來常見的痰盂、渣鬥都大不一樣。它淺腹,大口,有蓋,若不是底部有銘文“唾器”,根本無法斷定它的用途。

考古發掘中最早的痰盂

我們常見的類似亞馬遜售賣的那種痰盂的形制,能見到的最早的考古發掘是江西清江武陵東漢墓出土的綠釉唾壺。這款唾壺,鼓腹,縮頸而口沿向外延伸,與現在看到的痰盂頗為相像。

此後,經過近2000年,渣鬥和痰盂便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現在的樣子。不過現在已經很少見到這兩個物件了,渣鬥被骨碟替代,痰盂現在也很少有人再用。

史籍中,對“唾壺”多有記載。南朝陳最後一位皇帝陳叔叔寶寫過一首詩,說明了它的用途:

侍臣乃執捧,良賓乃投擲。

就是要侍從奴婢們捧著的,給主君和賓客們使用的。這樣的場景在古代書畫中都有展現。唐末書畫家孫位畫過一幅《高逸圖》,其中就有使用唾壺的場景。

唐代畫家孫位《高逸圖》中使用唾壺的場景

在古代,唾壺是最為日常的日用物,漢武帝時,“出入起居,執器物,備顧問,皆用士人”,比如用儒者孔安國做侍中,掌唾壺,都以為是儒者之榮。為什麼,因為唾壺是身邊隨時可用之物,孔安國任此職,能接近皇帝,對皇帝的影響自然也深(以其日與人主相親,故浸以用事)。

《世說新語》還記載一個故事:東晉權臣王敦專權,元帝對他又怕又恨,便將劉隗、刁協引為心腹。雙方互相猜疑。每次酒後,王敦便吟誦曹操的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邊歌邊以如意敲打唾壺為節拍,壺邊被敲得盡是缺口。

這也說明,唾壺在當時是日常生活必備之物,飲酒、清談時,隨手可得。王敦使用的唾壺,材質應該是瓷的,不然不會把壺邊打得盡是缺口。

東晉時期的唾壺。王敦敲碎的那個,形制應該和這個相差不大

王敦的這個故事後來成了一個典故,在古典詩詞中常見。比如,1129年春天,金兵大舉南下,高宗趙構從揚州渡江,狼狽南逃,長江以北盡歸金人。張元幹感慨時事,寫下《石州慢》,其中有一句“兩宮何處,塞垣祗隔長江,唾壺空擊悲歌缺”,這最後一句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徽、欽二帝又在何處?南宋和金只有一江之隔,形勢危急。而自己與王敦一樣,白白擊碎唾壺,連悲歌也是欲唱不能。

清末大臣端方身邊放著一個唾壺

再說一下痰盂的材質問題。近日引起網友熱議的那款痰盂,看樣子應是50年前流行的材質:搪瓷的。在古代,老百姓用的唾壺大多是瓷質的,這在各地考古發掘中都有發現。如1955年南京梅家山出土過一件西晉時期的青瓷印花唾壺。

除了瓷質外,還有其他材質的。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獻帝由西安輾轉回到首都洛陽,曹操得知後,派兵將漢獻帝接回自己的領地許縣,還送了大量的“御用”之物。曹操在《上雜物疏》中記錄了送了什麼。這些物件中,就有“純金唾壺一枚”、“貴人有純銀參帶唾壺三十枚”,金唾壺是皇帝用的,銀質唾壺是后妃用的。

皇帝才能用金唾壺,似是一種制度。永樂十六年(1418)時,對朱棣篡位登基有很大幫助的姚廣孝已84歲,病重無法上朝,成祖“車駕臨視者再,語甚歡,賜以金唾壺”。金器是皇室專用,這個恩賜算是榮寵之至了。

唾壺大小有別,日常所用自然較大,還有巴掌大的,那是上朝用的。有學者研究過,認為小唾壺是官員上朝用的。朝服大多寬幅大袖,籠一個巴掌大的唾壺,要用的時候,掏出來就用,用完蓋蓋兒,再籠入袖中,也不會讓同僚覺得不適。

來源/揚子晚報

編輯/賀夢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