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學生,看上去特別勤奮,但學習成績踏步不前,甚至還呈下降趨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他們不是真的勤奮,而是“偽勤奮”。
很多人認為,學生“偽勤奮”,多數與老師有關,老師是主要推手。正是因為老師“大水漫灌式”的佈置作業,逼著學生花大量時間重複做題,學生每天只是應付老師的作業,就很吃力了,根本無力再進行其他方面的學習。也就是說,老師的“偷懶”,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讓學生的學習效率變得低下,也讓學生處於“偽勤奮”狀態。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老師“真勤奮”,跳入題海,精選典型試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命題,確實可以少佈置一些作業,不過多浪費學生的時間,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率。但,學生的“偽勤奮”不僅僅與老師有關,還有這三個“元兇”,別忽視。
第一個“元兇”:家長的過高期待
家長對孩子的過高期待,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有的孩子,本身水平就那麼多,能力就那麼大,家長卻總逼著他(她)死勁地學,又是託關係把他(她)送到重點學校或重點班,又是花大價錢請名師輔導。孩子不想直接與父母對抗,只得時時刻刻做出勤奮的樣子。
第二個“元兇”:孩子虛榮心在作怪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正面評價。學習成績不好,起碼要把樣子做好,這樣家長和老師至少會認為“孩子很不錯,就是還沒有掌握到好的學習方法”。
“偽勤奮”與孩子的虛榮心有一定的關係,他們不希望被別人否定,於是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不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只做事不思考,有時候就是在“划水”,學習效率很低,成績長期處在較低水平。時間長了,家長和老師都會發現他們是“偽勤奮”。
第三個“元兇”:學生個人對當下的糾結和對未來的迷茫
在中國社會,孩子的學習非常重要,很多家長從小就對孩子說,“一直學,努力學,直到考上好大學”。但很少會有家長告訴孩子: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大學考不上,或者連高中都不考上,該怎麼辦?
受到家長和整個社會教育環境的影響,一些不愛學習的學生就非常糾結,一方面他們對學習毫無興趣,不會真的努力;另一方面,他們怕不學習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所以會做出勤奮的樣子。這類學生不僅對當下糾結,對未來也很迷茫。他們既渴求成功,又下不定決心;他們沒有學習動力,沒有奮鬥方向,卻又對失敗充滿恐懼,只能以“偽勤奮”的狀態勉強安慰自己。
作為家長,若孩子處在“偽勤奮”狀態,該怎麼做呢?
首先,調整心態,設定合理期望值,不要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志
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色,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個性,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能力水平。如果家長總是以很高的標準要求孩子,就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優點,總覺得孩子身上滿是缺點,於是逼著孩子走“偽勤奮”這條路。
家長需要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並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定合理的期望值,同時與孩子保持通暢的溝通,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志,鼓勵孩子自己嘗試,幫助孩子找回學習自信。有了學習自信,孩子就有了學習動力;有了學習動力,孩子就會自覺地調整學習狀態,變“偽勤奮”為“真勤奮”。
其次,科學引導,並與學校老師建立聯絡
孩子表面上努力,實際上在拼命划水、放飛自我,是客觀現實和主觀意識雙重負面影響造成的,家長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去解決問題。
主觀方面,家長要科學引導,改變孩子的意識,幫助孩子找到學習成績不好的核心問題,並提供一些解決方案。如果孩子主觀上牴觸或表現出焦慮,家長不要心急,從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下手,慢慢往學習上帶。這個過程需要家長動點腦子,也需要家長以身作則。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不聞不問,只看孩子的考試成績,考不好就發脾氣,這樣肯定幫助不了孩子。
客觀方面,家長要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如果孩子上小學,可以經常帶孩子到科技館、圖書館,或經常在家裡做一些科學小實驗、講一些人文歷史故事,讓孩子從內心裡認同、接受科技和文化。同時家長還要與學校老師建立聯絡,解決學校方面的客觀問題。
“偽勤奮”不可怕,只要介入的及時,解決得徹底,孩子很快就會擺脫“偽勤奮”的困擾。但需要強調的是,即便孩子不再“偽勤奮”,家長也不要鬆懈,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變化,因為一旦學習環境發生改變,孩子又有可能再次陷入“偽勤奮”狀態。